新闻动态

回顾:1984年编纂的中国百科全书中林彪评价极差,黄克诚指出此写法不妥

对黄克诚大将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挺别扭的外号,叫做“黄瞎子”和“黄老头子”。

提到黄克诚大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挺搞笑的外号,一个叫“黄瞎子”,一个是“黄老头子”。叫他“黄瞎子”,主要是因为他眼睛高度近视,经常分不清楚人。有次,他看到前面有人走路摇晃,就拍着那人说“好好走”,结果旁边人都笑翻了,原来他拍的是匹白马的屁股。

叫“黄老头子”这外号,主要是因为他穿得挺朴素,看着特别老气,跟农村里的老头子没两样,经常被守门的兵拦在门口。有一次,他跑到总后勤部找洪学智,卫兵一看他这打扮,不相信他是领导,就不让通报。结果,最后把洪学智惊动了,才把他请进去。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党内外的评价却一致认为:“他的骨气是最硬的!”

黄克诚性格直爽,一辈子走得比较坎坷,几次被免职还坚持本心,没有改变本性。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待遇,他始终不忘初衷,敢于表达,敢于讲真话,敢于逆势而行,敢对那些不对的事提出建议。

1959年在庐山,黄克诚依旧固执己见,坚信彭德怀没有犯错,绝不与他划清界线。为了这事,毛主席亲自请他吃饭,跟他谈心。当提到“守四平”的事情时,两个人又纷纷发表了看法,毛主席就问:“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吗?”

黄克诚讲:“最开始,敌人往四平推进,我们出手阻一下,阻止他们前进,这没错。不过等到敌人集结大量兵力,准备与我方主力决战时,我们就不该再坚守四平了。”

毛主席语气一严:“守四平,那个时候,是我自己决定的。”

黄克诚毫不让步,语气沉稳又带着一股庄重,坚定地说:“是你决定的,也不对。”这句话一出口,站在门口值班的警卫都吓了一跳。

毛主席一句话,语调平静又带点洒脱:“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这就是黄克诚的性格啊,哪怕刀架在脖子上,只要觉得对,就会跟别人奋力争辩。后来毛主席又多次跟他聊过,他依然坦率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批评,希望毛主席能够谏善言直,可在那个年代,这可不容易做到。

到1984年,黄克诚担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和中央军委顾问,那会儿,有关同志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里面提到林彪元帅的内容请他过目。

书里把林彪写得一无是处,为此,他把编书的那些人都叫来,跟他们做了一次挺重要的谈话,这次谈话,可以说是对林彪在历史上最公平的一次评价。

黄老一辈一直以刚直不阿著称,曾多次因为讲真话、敢于与上级意见不合而被免职,总共被撤职不下九次。他到底干过哪些事,跟上级意见不一致呢?对于林彪,他又是怎么评价的?

1927年11月,党中央内“左倾”盲动主义占了上风,湘南特委坚决贯彻这个错误的路线,还喊出了“烧掉旧世界,杀尽一切土豪劣绅”的口号。

当时黄克诚在永兴县委工作,接到的指示是:“焚毁县衙门,焚掉土豪的房屋,烧掉街道和商铺,从衡阳到砰石公路两旁的15里区域统统得烧光。”

黄克诚看了这个命令,觉得搞不好会惹出大麻烦,于是就跟当时的县委书记提出了异议,坚决不照做。县委书记则说这是上级的指示,你必须照办,不然就要处分你。

党组织的神圣地位无人能及,组织指示就是最高准则,个人可以提出异议但不能抵触组织。但黄克诚在带人执行任务时,还是做得不够彻底,只把县衙门给烧了,商店和大部分房屋都还剩下,连一条街一街都没有全部焚毁。

于是,黄克诚在一些人心中变成了“刺头”,被认为是个“唱反调”的代表,这事儿也就传开了。县委书记要他写检查,他觉得自己没错,态度坚决不写,结果县委委员的职位也被撤了。

事实证明,黄克诚“唱反调”挺有道理的,那会儿坚决照湘南特委指示办事的彬县县委干部,差点被气得发疯的农民给杀光了。

1930年,黄克诚到了彭德怀的三军团,那阵子“立三路线”挺占优势,红军内部都在吵着要去攻大城市。黄克诚觉得红军实力还不足,搞大城市基本就是蚍蜉撼树,无异于自找麻烦,于是就给军团长彭德怀写了封信,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三军团打下平江以后,他又表达了反对攻打大城市的观点,结果遭到严厉批评。原本准备让他担任纵队政委的任命也被取消了。

1932年,红一方面军决定攻打赣州,眼看着都快攻到城下了,黄克诚觉得彭德怀这是用红军过去的老本拼命,太不划算了。结果,打赣州失败,他没有等到上级的指示,就主动带队撤了出来,保住了实力,幸亏这次没有被追责。

只要黄克诚觉得对的事情,他就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来,彭德怀当上了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而黄克诚则担任军委秘书长和总参谋长。两人因为意见不合,经常在大楼里争论不休。

大家都在议论两位首长为什么吵得这么激烈,黄克诚则讲:“这都是为了工作,言语上没有私事,就算吵架也不会影响我和彭总的关系。”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之后,三军团在广昌召开会议,黄克诚因为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被免去了三师政委的职位。

在长征的路上,黄克诚因为提了不同的意见,反对打消耗战,被认为是“右倾”投降主义,于是被调离了三军团四师,降职成了司令部的侦察科长。

红军在延安站稳了脚跟之后,康生搞起了“抢救”运动,黄克诚在新四军第三师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中央的指示不能不听,但黄克诚有自己的办法,他在三师七旅进行试点,一试之下果然发现了问题。

不少人被“抢救”搞得胡乱攻击,胡编乱造,咬出不少人,新四军的“抢救行动”自然没办法继续开展。黄克诚果断下令:“马上停止,出了问题我负责!”

有些热心人劝他:“你这样和上面对着干,可能会出点事吧?”黄克诚回应:“我一个人遇点麻烦没关系,我不怕麻烦,要是真有那么多人都遇麻烦,那就真麻烦了!”

1940年,新四军在黄桥获胜后,打算进攻曹甸,一举除掉韩德勤这个心头大患。不过,关于攻打曹甸这事,黄克诚和刘少奇、陈毅的看法差得挺远,现场还争得挺激烈。

那时还在搞统一战线,和国民党的斗争讲究有理有利有节。黄克诚觉得这个时候不是攻打曹甸的好时机,因为那地方是敌人的老巢,一下子想把他们搞定,挺难的。

黄克诚觉得说服不了刘少奇和陈毅,就于是给华中指挥部发了个电报,可是没人认同他的看法。结果,中央还是同意让新四军去攻打曹甸这事。

战斗一打响,黄克诚又给华中总指挥部发了个电报,他觉得我军没有攻坚的武器,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想打下曹甸挺难的,所以建议采用“持久战”的策略去攻击。

黄克诚这次提出的正确建议,结果被人觉得太保守,没受到重视。

这场战役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军伤亡超过两千人。事后华中局觉得这次失败跟黄克诚被贴上“右倾”保守思想标签有关,于是就免去了他第五纵队司令员的职务。

后来在阜宁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刘少奇和陈毅都对黄克诚提出了批评,黄克诚也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看法。虽然会议上争执激烈,但会后他还是找到陈毅,把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讲了出来,这让陈毅感受到很大触动。

1942年,陈老总在总结曹甸战役时提到:“曹甸战役我去攻人家,缺少充分的理由,我自己也有点轻敌,准备得不够充分,这场仗变成了浪费,光靠猛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陈毅这番话实际上是认可了黄克诚关于曹甸战役的观点,说白了,就是觉得黄克诚说得挺对的。也能看出,陈老总挺坦率,心胸开阔,这才是咱们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范儿。

在庐山会议那会儿,黄克诚很清楚,唱“反调”可能不会带来啥好下场,可他还是把实话说了出来,真性情啊。

黄克诚是被毛主席叫上庐山的山上,他对“大跃进”这事心里不太赞同。有次谭震林,“谭老板”跟他说:“小麦平均产量四百斤,真是了不起……”

黄克诚曾跑到湖南农村调研,他就坦白说:“有的地方亩产四百斤,我相信,要是说平均达到四百斤,那真是鬼话才会信。”可惜啊,那时候他的看法还没人当回事。

在北戴河会议上,黄克诚对搞人民公社这事儿有点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湖南邵阳啥的那点小钢铁生产太不值当了,浪费资源,还折腾人。他还说:“有些虚假话是上面逼出来的,上面乱指挥,下面就瞎放炮,什么亩产粮食几万斤,讲一个县能生产多少万吨钢……”

他还觉得在庐山会议上,对大跃进那些不足之处没搞得够细致,还得补充三条:一是对农业生产的成果估得太高;二是比例不太协调;三是1959年的指标设得太大。

黄克诚觉得现在这个情况很不好,就是只吹优点,缺点不提。他这个敢说实话的劲头,惹来不少麻烦,有人还说他是“自作自受”。

黄克诚说过:“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凡是出于公心,就该讲实话。”

在晚年的时候,黄克诚担任中纪委常务书记和中央军委的顾问,当时,他曾就叛逆党、叛变国家的林彪发表过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

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篡组将元帅条目释文报请黄克诚审阅,黄克诚那时眼睛看不见了,就让秘书读,可是他越听越不对劲,所有的元帅都写了历史功绩,唯独林彪条目的释文只写了简历和罪行,他对秘书说道:

“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不算交代清楚后世的事。如果说了解林彪的人,我算是其中之一,也只有我这个人能说这么一句了。这样的写法不行,内容不够多,战绩也没有体现出来。”

黄克诚又对秘书说:“这样吧,去把那些在编写大百科全书的同志叫过来,我得和他们聊聊,既然是百科全书,就得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那些写百科全书的人来到北京郊区黄克诚养病的地方,黄克诚和他们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交流:“你们来听听我的意见,我得说几句,我也得对这事负责,你们写的这条目得改改。你们要像司马迁那样,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

来到这儿的同志们听到黄克诚那话语挺重,心里都觉得有点紧张。

黄克诚接着说:“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的罪行,是死有余辜,但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

黄克诚讲:“林彪在我军历史上算得上是个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的错误,应该说是死有余辜,但在评价他的时候,要把事情分成两块:一块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我军战斗力提升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另一块是他后来对党、对军队造成的严重破坏,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得写得明明白白,不能含糊其辞,这样才符合事实的真相。

讲到这里,他看了看在座的同志,开口说:“我这个人也是敢讲点实话的,现在我也得说几句关于林彪的,他和我早就熟悉了,在井冈山会师的时候我就见过他,以后我们有合有分,关系也不少,接触也挺频繁的。”

在红军时期,朱毛红军里战斗力最猛、战绩最辉煌的,毫无疑问就是红四军。据我所知,林彪确实有指挥的本事,算得上是个战将,这点得承认。林彪在世的时候,我就这么说,林彪走了以后我依旧这么说。有些人说林彪不擅长打仗,这种观点既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也和史实不符。

黄克诚的经历可真是丰富,从红军时期开始,经过抗日战争,再到经略东北,最后到解放战争,整个过程一路坎坷但也充满了光辉。

黄克诚说,林彪在东北确实有不少贡献。刚去东北时,人还不到十二万,等出关时,已经发展成百万雄师了。虽然这不全靠他一个人,但作为那片地区和部队的主要领导,林彪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

要是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谁都不会相信。像辽沈战役这功劳,哪能抹掉?也是抹不了的。建国后军衔授予,那都是毛主席和许多同志反复斟酌、慎重考虑后,评选出来的十大元帅。国内外都心知肚明,要把林彪写成毫无用处的人,不仅不靠谱,挺难让人信服的。

黄克诚大将对林总的四句话评价得最贴切:名声不能藏起来,荣誉不能毁掉,功绩不能抹掉,罪行不能赦免!

黄克诚最后诚恳地指出,把林彪当年给毛泽东写信,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作为林彪的一条错误放在条目释文里,这点值得好好考虑。

你们年轻,没经过那段时间的斗争。在我们党里,一个下级干部敢于写信向上级讲自己的想法,虽然意见不一定对,但敢于说出、坦白自己的观点,本就是一件好事儿,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态度。就算现在,也应该鼓励大家保持这种精神。

这类问题啊,我觉得在别人列的条目里都没写,咱们也不必对林彪过于挑剔。

他对林彪的点评啊,在那个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历史环境里,确实需要非一般的胆识和勇气。参加座谈会的人都佩服得不行,纷纷说:“这样的言论,也就黄老能敢说出口。”

其实没人知道,在那段“特殊时期”、最乱的那些日子里,有人给黄克诚安了不少毫无根据的罪名,有些事林彪其实是知道的。黄克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曾写信给林彪,想请他出来说句话,讲讲道理。谁料林彪不仅没帮他说话,反而对黄克诚的批评越发严厉了。

黄老后来坦然承认:不管林彪怎么待我,我始终对他保持公平公正。

黄老一辈子都被称道为:有坚挺的阶级党性,挺直腰杆,不盲目追随,不随波逐流,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无论身在高位还是真陷困境,都始终心系公事,无私无畏。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大将因病辞世。在追悼会上,中央的悼词中评价他:“堪称我们共产党人的榜样。”

谨以此文向刚正不阿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大将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1]黄克诚《黄克诚自述》

[2]董保存《走进怀仁堂》

[3]《黄克诚军事文选》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