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变循环发动机上高空台?六代机心脏另有其人,这是鲶鱼效应。
最近圈子里几张PPT传得沸沸扬扬,主角是一款所谓的三涵道变循环发动机,据说已经上了高空台。
好家伙,这消息一出,不少人立马高潮,觉得咱六代机的“心脏病”问题,这下有救了。
但我瞅着这事儿,总觉得没那么简单,这发动机,大概率不是给咱未来的“六代机”准备的“正餐”。
知识盲区,现学现卖,说得不对您多担待。
咱们的航空发动机,一直都是军迷心里那块最软的肉,跟美帝西大那边比,确实有差距。
这玩意儿被叫做“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真不是吹的,它背后是冶金、材料、设计、加工……一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硬实力比拼。
早年间咱家底薄,落后是正常的,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现在不一样了,靠着涡扇10“太行”家族在泥潭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加上给歼-20配套的涡扇15也终于“转正”,我们在军用中小涵道比发动机上,总算是追上了欧洲和俄罗斯的脚步,跟美国人的差距也在肉眼可见地缩小。
但人家也没闲着,变循环发动机这条新赛道上,通用电气的XA100、XA101都已经是实打实的东西了,甚至XA102这种更科幻的型号都已经在PPT上画饼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
说回这次传出来的PPT。
主角是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搞出来的玩意儿,三涵道、自适应变循环,还带级间燃烧技术,听着确实高大上,技术指标跟通用电气的XA100看齐。
PPT上还赫然写着:高空台试验时,单位推力暴增47%,耗油率狂降37.5%!
这数据简直亮瞎眼,问题是,跟谁比?
是跟咱们上一代的涡扇10比,还是跟更老的型号比?
这对比基准没说清楚,数据的震撼程度就得打个折扣。
这就好比你说你百米跑进了10秒,但没说之前你是15秒选手还是11秒选手,这感觉可差远了。
再看看美国那边,XA100对比F-35上那台顶级的F135发动机,推力增加10%(最大推力直逼20吨),油耗降低25%,散热能力更是提升了60%。
咱们这个PPT上的数据,如果对比的是涡扇10这种三代大推,那绝对是奇迹;如果对比的是更早的技术验证机,那就算是不错的进步。
所以啊,别光看数字激动,得看数字背后的“潜台词”。
更有意思的是,PPT里还提到了一个“2+6+1+2”或“3+5+1+2”的结构,这串数字看得人云里雾里。
简单说就是风扇、压气机和涡轮的级数。
超音速和亚音速状态下,涡轮叶片的工作数量还不一样,这正是变循环发动机的精髓所在——像个变形金刚,根据不同飞行状态调整自己的“呼吸方式”,要么省油,要么力大。
但图上那个模型,我看来看去,没找着控制涵道切换的阀门或者盖板,这就有点玄学了,难道是用了什么我们凡人看不懂的黑科技?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发动机是谁家的“孩子”?
中科院的。
而咱们空军战斗机的“心脏”供应商,传统上一直是中国航发集团,也就是“涡扇”系列的老家。
这就像你家孩子考大学,清华和北大你总得选一个,很少听说两家合办一个学位给你。
航发集团自己的变循环发动机项目,早在2018年就宣布完成了整机技术验证,这都快七年过去了,进度到哪了?
是骡子是马,也该拉出来遛遛了。
现在中科院突然杀出来一个高空台试验的型号,这更像是一场内部的技术“赛马”。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款发动机大概率不是为了直接装上未来的六代机。
它更像是一个技术验证机,或者说是“鲶鱼”,用来搅动整个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刺激航发那边加快脚步。
毕竟,军机型号的选择是个极其复杂和稳妥的过程,不太可能突然换“供应商”。
而且,PPT里还出现了“低空/高空大马赫数”的字样,甚至有个图表显示马赫数摸到了4-4.5的边,这速度区间已经有点高超音速的味道了,给六代机用是不是有点“性能过剩”?
或者说,它的设计目标压根就不是传统的战斗机?
想想咱们的六代机,现在沈飞和成飞那边都有不同气动布局的原型机在天上飞,到底哪个能笑到最后还是未知数。
动力系统作为核心,肯定也是多条腿走路,齐头并进。
希望这次别再像歼-10等“太行”、歼-20等涡扇15那样,让飞机等发动机了。
希望咱们的六代机问世时,能有一颗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中国心”在等着它。
至于中科院这款惊艳的发动机,它可能不会成为六代机的最终选择,但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声响亮的号角,宣告着我们在追赶“工业明珠”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