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国足名宿放言成都蓉城有7外援,不夺冠徐正源负主责
眼看着本赛季中超联赛快要收官,成都蓉城和上海海港之间的冠军之争成了球迷圈里最热的话题。积分榜上一分之差,谁都不敢说最后会花落谁家。
就在这关键档口,前国脚、现广西恒宸主帅刘俊威的一句点评把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他说,成都蓉城如果这赛季拿不到冠军,那肯定是教练的问题,理由就是队里“七外援”配置已经很豪华了,没道理还差最后这口气。
但很多关注中超的人一听这话就皱眉——真有那么简单吗?所谓的“七外援”,其实细抠下来就有点不严谨。
成都蓉城虽然注册了五名外援,但卡隆赛季初就受伤报销,剩下六个能打比赛的。
再说德尔加多,虽然名头挂着“归化球员”,但实际水平和外援差一截,表现也没到能一锤定音的地步。周定洋虽然是归化,但一直作为本土球员身份参赛。
换句话说,成都蓉城阵中的“非本土球员”数量,并没有比海港、申花这些豪门多出什么优势。
要说拼阵容,上海海港和申花同样有归化和港澳台球员,甚至在整体实力、板凳厚度上还更上一个台阶。尤其是海港,中前场那一拨外援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狠角色。
反观成都蓉城,虽然外援人数不少,但真遇到伤病、状态波动,替补席上能顶上来的人还是有限。
再看成都蓉城这个赛季的引援操作,夏窗一点动作都没有,是所有争冠队里唯一没补强的。
其他队伍都在拼命补血,蓉城硬是靠着原班人马撑到现在,还能跟上海海港死磕到最后两轮。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帅徐正源的能力其实已经有目共睹。
去年蓉城还只是中上游,今年就能冲进争冠集团,这样的进步,单说靠“外援堆出来”未免太不公道。
刘俊威的观点为什么能引起大讨论?一方面,确实很多球迷都希望中国教练能有更强的带队能力,别一味靠外援;另一方面,指责教练“一刀切”也很容易忽略背后的现实难题。
比如外援的状态起伏、伤病、磨合周期,再到资金投入、俱乐部管理层的决策,这些问题不是一个教练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去年广州队降级、江苏队解散,哪个不是因为外部因素主导,光靠教练能扭转乾坤吗?
还有一点值得琢磨,像成都蓉城这样的“新贵”,本来就没有海港、申花那种深厚的底蕴和资源。现在能和这些传统强队掰手腕,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团队拼劲和主帅的调教。
徐正源在韩国也打拼过,回国后带队风格比较务实,防守体系扎实,球员之间的配合也有章法。虽然进攻端经常被诟病缺乏亮点,但能把阵容盘活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
要知道,中超如今外援整体质量和巅峰期没法比,谁也没法一人决定胜负。
其实,把所有压力都推到教练身上,既没有看到足球这项运动的复杂性,也忽略了俱乐部背后的实际操作。
球迷当然都希望看到家乡队能拿冠军,但足球比赛的偶然性太强,不是光有“豪阵”就能一帆风顺。
就像当初恒大鼎盛时期,哪一年不是靠着全队拼到底才有最终的胜利,单靠外援也不是稳拿冠军的保证。
这么一说,刘俊威的“教练背锅论”其实有点偷懒。成都蓉城这赛季的表现,既有运气成分,也有教练团队的努力。
真要分析输赢,得把外援配置、主力伤病、引援投入、管理层支持等等都算进去。就算最后冠军没拿到,也不能简单一句“教练不行”就盖棺定论。
现在中超越来越多球队开始重视青训和本土教练的培养,未来能不能少点“外援依赖症”,多点自主突破,还得靠整个联赛的健康发展。
成都蓉城能走到这一步,是全队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超多元竞争格局的一个缩影。
冠军归属还没定,舆论的热闹还得继续,但给教练团队和球员多一些理性和耐心,或许才是中国足球真正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