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求援?中国回应联大发言,俄秋招兵潮将至,乌局势再添变数
在联合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舞台上,聚光灯总能找到最戏剧性的主角。今年,除了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那标志性的发言,最让人捏把汗的,恐怕就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了。他像是把所有筹码都推上了赌桌,押注一个目标:让俄罗斯在国际上彻底被孤立。
为了这个目标,他一开口就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试图引爆全场:“没有中国,普京什么也不是。”这话说的,就差直接点名道姓,想用整个联合国的场子给中国上压力,逼着北京跟莫斯科彻底“割席”。只可惜,这场近乎豪赌的呐喊,回声寥寥。
基辅的背水一战
泽连斯基之所以如此高调,背后是乌克兰已经退无可退的窘境。就在他飞往纽约前的一个月,基辅的征兵令已经无奈地将年龄下限,一刀切到了18岁。可即便把孩子们都算上,到九月初,前线那三万人的兵力缺口,依旧像个黑洞。
战场上人手不够,战场外的“奶粉”也快断了。美国国会七月份直接冻结了一笔60亿美元的军援,理由听着相当“高大上”——要优先处理亚太那摊子事儿。这一下,可让全靠外部输血的乌克兰军队,日子过得雪上加霜。
欧洲那边呢?嘴上喊得震天响,实际落地的援助却少得可怜。欧盟画下的一百五十亿欧元大饼,等到九月,真正到乌克兰账上的才四十亿。德国和法国这两个领头羊,还在为“要不要继续给坦克”这种问题掰扯不清。
国际社会的耐心正在被消磨,“援助疲劳”像感冒一样蔓延开来。正是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困境里,泽连斯基才把目光转向了东方,试图找到一根新的救命稻草。他对中国的态度,也从务实合作,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现在这种既矛盾又投机的极限施压。
摇摆不定的橄榄枝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就在不久前的8月21日,他还公开说“不需要中国当安全保障国”。可没过一周,到了8月28日,调子又变成了热切期盼“中国对局势作出回应”。这种忽冷忽热,和他去年当面感谢中方特使送来两千吨粮食时的笑脸,简直判若两人。
很明显,今天这番喊话,工具的意味远大于诚意。泽连斯基的算盘其实很简单:第一步,先给你戴高帽,承认中国的全球影响力;第二步,挑明利害,点出中俄的密切关系;最后一步,道德绑架,暗示中国有责任来结束这场冲突。他希望用这套组合拳,迫使中国中断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
但这根“杠杆”,北京显然不吃。对于泽连斯基的喊话,中方的回应只有四个字——“光明磊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9月24日的表态,重申了中国从一开始就没变过的立场:我们是劝和促谈的,愿意帮忙,但绝不会被谁当枪使。
莫斯科的肌肉回应
就在大家还在琢磨这场外交辞令的时候,俄罗斯用行动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莫斯科突然宣布,10月1日启动秋季征兵,计划为武装力量输送16万名新兵。虽然这是每年的例行动作,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补充兵员那么简单,这更是克里姆林宫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准备打持久战了。西方的援助再多,也别想耗尽我们的决心。16万生力军的加入,无疑是为未来战场准备的厚实家底,普京政权显然没有因为一时的战局不顺,就动摇自己的战略目标。
俄罗斯的强硬,既是对着乌克兰,也是对着步步紧逼的北约。随着芬兰、瑞典的加入,俄罗斯的安全感降到了冰点。欧洲一些国家甚至开始讨论派“志愿军”入乌,这些动作,都在不断刺激着莫斯科的神经。
谁在闷声发大财
当乌克兰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在悄悄上演着“责任转移”的好戏。他们一边大声指责中国“暗中输血”俄罗斯,一边自己的口袋却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不止一次地抱怨,说中国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让美国的能源巨头少赚了几十亿美元。这话听着挺有道理,可数据不会骗人。就在今年前八个月,美国卖给欧洲的能源,同比暴涨了23%,实打实地赚了二百八十亿欧元。
更有趣的还是欧盟。在一份内部文件里,欧盟竟然默许成员国通过土耳其这些第三方,间接买俄罗斯的原油,理由是为了“保障区域能源安全”。这操作,一边制裁,一边开后门,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在联大的互动也值得玩味。特朗普本来还倾向于劝和,可见了泽连斯基一面后,立马调转枪口,痛批普京,说俄罗斯是“纸老虎”。对此,克里姆林宫的回应也很有水平:“俄罗斯常被比作熊,但这个世界上,可没有纸做的熊。”
笔者以为
回头看这场围绕“中国”展开的博弈,乌克兰的“道德施压”,更像是绝望中的一声叹息;西方的“责任转嫁”,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地缘政治算计。而中国,面对各方或明或暗的压力,稳稳地守住了自己的节奏,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积极斡旋者”。
中国的斡旋可不是空话。中方特使翟隽的穿梭外交,就实实在在地促成了俄乌高级幕僚的首次面对面会谈,还谈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赫尔松开辟了临时人道走廊;二是建立了一个月度战俘交换机制。靠着这个机制,到九月份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名士兵回到了家人身边。
与此同时,中国联合巴西、印度等“全球南方”国家,发起了“和平之友”小组,提出的“分阶段停火”方案,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都表示赞赏。这些都说明,中国的角色是桥梁,而不是任何一方的棋子。
说到底,想解开这个死结,靠的不是满世界找一个能施压的“外援”,也不是找一个能甩锅的“对象”。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的出路,只有当冲突各方都愿意坐下来,正视彼此最核心的安全关切时,才会出现。中国的做法,正是想把大家的注意力,从“谁输谁赢”的死胡同里,拉回到“怎么谈”的正轨上来。这或许才是走出迷雾,通往和平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