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15天后没进展,欧洲准备数万兵力援乌,还在盼普京让步?
特朗普当初在阿拉斯加拍着胸脯要的停火没影了。俄乌双方不光没收手,反而打得更狠。欧洲这边既忧心又恼火,干脆翻出旧账,要推一套援乌出兵的方案。
这事的源头,还得追到半个月前那场俄美阿拉斯加峰会。唐纳德·特朗普和弗拉基米尔·普京,隔着一张桌子谈出来个初步共识,乌克兰虽然不入北约,但可以享受类似北约第五条的安全保障。意思就是,谁要是再打乌克兰,欧洲甚至美国都有义务去管。
第五条的含义不复杂。一个北约成员遭到攻击,就等于打了所有成员。普京当时点头了,这被外界解读为大让步。因为这几乎是把乌克兰绑到北约的防护伞下,只不过少了张正式的成员证。
特朗普随后动了点脑筋。他拿出另一套设想,说要借用《联合国宪章》里维和部队的办法,各国派兵入乌充当“维和队”,替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听上去挺中庸,可是很快,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就回了话,不接受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维和。这个红线划得相当明确。
特朗普想搞个俄美乌三方见面会,趁热打铁解决这个分歧。可是还没开会,前线局势就变了。俄乌互相袭击,动静越来越大,任何和谈都只能往后推。这事就搁那儿了。
如今欧洲人又把这摊事捡起来,摆明了是没把当初的俄罗斯警告放在眼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自己在英国《金融时报》上说了,她正牵头准备一个出兵援乌的计划,时间定在俄乌停火之后。她口中的安全保障,就是那套参考北约第五条的方案,来源正是俄美峰会的“半成品共识”。
应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邀请,9月4日,她要去巴黎,同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北约秘书长吕特一起,把援乌细节商量个水落石出。
欧盟的构想很直白,拉出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部队进入乌克兰,由欧洲主导,美国提供指挥、侦察、监视等技术支持。按这规模,部队很可能直接驻到乌东四州的前线,那就等同于和俄军面对面。这事对普京来说,不可能容忍。
一旦真按这个路线走,俄乌停火条件里的“安全保障”就成了顶住俄罗斯的前线大军。账是这么算的,但有个问题摆在眼前,欧洲把计划时间定在停火之后,可现在的局势是根本停不下来。前线炮声不断,普京还有心情按原来谈判时的“妥协”执行?可能性几乎为零。
更现实的考量,是这套“万人援乌”不仅仅是未来替乌克兰防身那么简单。它是一把明晃晃的武力牌,用来吓俄罗斯。冯德莱恩高调放话,把美国也卷进来,在对外的效果,就是营造欧美团结的姿态,给普京一个信号,不停火就有可能面对整个西方的军事支持,甚至帮乌克兰打回乌东和克里米亚。
问题是,这个架势真能吓到克里姆林宫吗?回头看看过去几年,欧洲哪次“高调威慑”不是被俄方“嗤之以鼻”草草化解的。
从普京的角度,这几乎就是个必拒的条件。当初同意参考第五条安全保障,还带着几分战略算计,那是一个给乌克兰、欧洲出难题的方式。结果乌克兰自己也不争气,峰会后不急着推进俄美乌三方会谈,反倒出手袭击了俄罗斯的“友谊”号输油管。换来的,是俄罗斯的狠劲反击。
这么一来,普京对欧洲与乌克兰的“和平诚意”还能剩下多少信任?外界普遍猜测,恐怕已经所剩无几。与其说是“不会继续妥协”,倒更像是“不再给台阶下”。
从欧洲内部看,这个计划的意义不仅在军事。它还能算是一种政治信号,证明欧洲自己在主导对乌政策,美国留在身后配合。这与之前趋势相反,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乌克兰重大援助都由华盛顿拍板。
可这恰恰也是风险。数万名欧洲士兵站在俄军面前,一旦出事,牵动的就是整个欧洲安全体系。有人可能会问,欧洲真的准备好为乌克兰在前线和俄军“硬碰硬”吗?如果真心准备好,为何又非要把计划挂在“停火之后”这块招牌上?
在这种背景下,冯德莱恩喊话的真正指向就更清晰了。它像是一封递给莫斯科的“最后通牒”,又像是一场对外展示的政治秀。无论是为了推普京回到俄美峰会的共识,还是为了塑造欧美盟友的团结形象,都离不开这场“高调起兵”的表演效果。
不过看俄罗斯的态度,这种压力战术基本等于作废。梅德韦杰夫的拒绝就是最直白的信号。克里姆林宫不可能接受北约旗号的部队踏入乌克兰领土,即便是挂着“维和”的牌子。对俄罗斯而言,这是生死攸关的底线问题。
前线的现实更是残酷。乌克兰士兵的疲态肉眼可见,而俄罗斯的反击节奏在加快。停火不仅没有苗头,反而被持续的攻击盖住了声音。
这样的大环境里,欧洲的方案更像是一厢情愿。从初衷到落地,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是对抗的烈度只会被抬高,谈判的空间被压缩。
而普京,看起来已经不打算给欧洲人第二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