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粟裕帮中野打援!比自己指挥华野当主攻更紧张?(2)
1948年寒冬的指挥部里,粟裕捏着铅笔的手在微微发抖。这位向来以冷静著称的战神,此刻额头上沁出的汗珠把作战地图都晕湿了一小片。外头炮弹炸得地皮都在颤,电话铃响得能让人心梗,可最让他肝儿颤的,是千里之外中野兄弟们的枪管都快打红了——黄维兵团那帮龟孙子的105毫米榴弹炮,正把双堆集炸得跟过年放鞭炮似的。
华野司令部的人从没见过粟司令这副模样。往常带着自家华野冲锋陷阵时,这位爷布置战术就跟老农数自家地里的苞米似的门儿清。可这回给中野当打援配角,他愣是三天三夜没合眼,指挥部里电报纸堆得能埋人,警卫员换着班儿往太阳穴上抹清凉油都不顶事。杜聿明那三十万大军可不是闹着玩的,北边邱清泉的坦克营轰隆隆开过来,南边李延年兵团踩着尸体强渡淝水,天上飞机嗡嗡得跟捅了马蜂窝似的。
中野那边的情况更让人揪心。刘邓大军围住黄维兵团十二万人,可实际能打的就剩七万,重火力连人家的零头都够不上。有个炊事班老兵说得实在:"咱三个人分一杆枪,黄维的兵一个人能分三发炮弹!"最要命的是中野的包围圈薄得跟窗户纸似的,黄维要是撕开个口子,杜聿明再从背后捅刀子,整个淮海战局就得翻烧饼。粟裕把华野家底儿全押上了,八个纵队硬生生扛住三十万发炮弹,南边工兵连炸浮桥炸得胳膊都抬不起来——这哪是打援啊,简直是拿人命给中野兄弟糊墙。
永城方向突然传来杜聿明改道的消息时,粟裕正蹲在弹药箱上啃凉馍。参谋慌得说话都带颤音,粟裕却盯着地图突然乐了:"这老小子要抄近道?"转脸就把最后八个炮兵连调去支援中野。其实这些炮兵连的炮弹还是临时从民兵板车上现扒拉的,有个小战士扛着炮弹箱边跑边喊:"粟司令,这箱底儿都长霉了!"粟裕头也不回:"能响就成!"
最悬乎的是黄维炸坦克突围那晚。中野阵地被冲得七零八落,华野炊事班拎着菜刀就冲上去拼刺刀。有个排长被坦克碾断了腿,还抱着炸药包往履带底下滚。粟裕在指挥部急得直转磨,铅笔头在地图上划拉出的防线歪歪扭扭像蚯蚓爬——哪还顾得上什么战法章法,能把缺口堵上就是祖宗显灵。后来战报上轻飘飘一句"击退敌军反扑",背后是拿血肉填出来的四十八小时。等杜聿明发现三天才推进三公里时,华野阻击线上躺着的尸体都能当路标了。
战后陈毅拍着粟裕肩膀说"你这打援比主攻还玩命",粟裕只是闷头抽烟。只有贴身警卫知道,司令那件军大衣里缝着张纸条,上面写着"最吃紧的三昼夜"——这位战神也是肉长的,中野兄弟每声炮响都跟砸在他心尖上似的。现在想想都后怕,当时要是有个闪失,现在咱喝酒吹牛的地儿都得改台北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