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他教会我们:冠军的背后,不是天赋至上,而是懂得与自己和节奏对话。”

有时候一座城市的“骄傲”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牌,而是那一瞬间电视画面里的名字和家乡两字并排出现,16日晚上,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举重61公斤级的决赛一结束,泉州很多群聊就炸开了,大家刷屏的是同一个人——李发彬,

现场的画面你大概也能想象到哈,举重台上他最后一把挺举成功,把杠铃稳稳锁在头顶,落地那一刻大屏打出总成绩306公斤,金牌到手,坐在泉州家里看直播的我当时条件反射一样去看解说给出的信息:抓举137公斤,挺举169公斤,总成绩306公斤,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把重量举成新闻”了,可是每一次,我们还是会被震一下,那种感觉跟第一次看他在东京站上最高领奖台时差不多,只是心里多了一句,这又是我们泉州人哪,

既然是我们自己人,那我们不妨把时间线往前拨一点,看看这个“金牌机器”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出来的,

先说个细节,很多人只记得他是奥运冠军,却不知道他是标准的泉州南安娃,1993年1月出生,我之前去南安出差时,专门绕去看了一眼当地体校的老训练馆,馆子不大,天花板上还有一点斑驳的水渍,据体校教练说,2002年9月,9岁的李发彬第一次走进举重队,就是在类似这样的馆子里,杆铃生锈,地板有点硌脚,可是小孩一弯腰一蹬腿的劲,马上被盯住了,教练跟我比划过他的动作,说那会儿他还没举起几公斤呢,可是蹲下去再站起来的节奏很对,劲儿往上“顶”的方向也很干净,这种感觉,搞举重得人一眼就知道,“这孩子要好好练”,你平时看到孩子学兴趣班,会不会也有那种一眼就觉得“他适合这个”的时刻呀,

如果说天赋是第一张门票,那后面这十几年,他拿到的每一张大赛入场券,都是一天一天杠铃磨出来的轨迹,2004年秋,他从南安市体育学校输送到福建省体校举重队,环境换了,要求也立刻不一样了,省体校那边的教练给我提过一个细节,刚去那年,别的队员周末还能放半天假,他基本是自己留下来加练,因为个子在那个级别里不算高,他特别在意自己的爆发速度和动作效率,所以别人做5组,他自觉做7组,教练也会盯着不让他盲目加量,要不身体早就吃不消了,

2006年9月,他进入省体工队,这就有点像从“重点班”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了,一切都按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训练强度再往上叠,恢复、营养、心理等一整套都跟上了,2012年,他终于等到那封国家队的通知,很多人只看见“入选国家队”这几个字,实际上,那一年已经有一批比他小的队员在后面追,他能挤进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56公斤级时已经拿得出成绩,教练敢拍胸口说,把他放进更大舞台,不会掉链子,

时间拉到2017年,他第一次在全运会夺金,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56公斤级冠军,这个头衔在举重圈意味着什么呢,就好比一个学生在省里所有重点中学里考了第一,含金量非常高,那一年我恰好在天津做志愿者,虽然没进举重馆,但看新闻回放时,注意到一个小插曲,颁奖结束,他下场的时候特地回身看了一眼看台上福建那块小小的旗子,那眼神我到现在都记得,有一点不敢相信,又有一点“记住这个场面”的感觉,这种“刻骨名心”的瞬间,往往是运动员之后坚持的动力之一,

真正把他推到世界舞台中央的,是2019年的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61公斤级,他一口气拿下抓举、挺举、总成绩三个冠军,还顺手把抓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给改写了,数据摆在那儿:世界级大赛、对手云集,他能在这种场合刷新纪录,说明什么,说白了就是他那几年训练节奏抓得很准,状态周期调得刚刚好,既有力量的堆积,也有技术细节的微调,比如握距、起拉的节奏、翻杠的速度,这些在电视上看都是一闪而过的动作,训练场里却要被拆成一帧一帧去抠,你如果有练过任何一个技术动作,比如游泳的划水、羽毛球的挥拍,大概能理解那种“反复到头皮发麻”的感觉吧,

然后就是大家更熟悉的2020东京奥运会,那会儿因为各种原因,备战周期被打乱,很多队员状态起伏很大,可他在男子61公斤级上硬是顶住了压力,拿到金牌,还把挺举和总成绩的奥运纪录一起改写了,信息来源很简单,我是把当时国际举联和奥组委公开的数据对着看过的,所以这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挺举那一把,他举完之后在台上小小地握了一下拳头,没有夸张的吼叫,更多是一种“终于到这了”的松口气,那一刻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那几秒钟,他在训练馆里重复了多少次,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以为拿了奥运金牌,后面就是“享受人生”了,结果你看他的成绩单,反而是更密集的高光,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他又在61公斤级拿下冠军,这算是给自己一个国内赛场的“二连击”,2022年举重世锦赛,他在61公斤级把“抓挺总”三金一锅端,还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到了2023年,先是在亚洲举重锦标赛拿了抓举、挺举、总成绩3枚金牌,接着在世锦赛又捞到61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年底去杭州打第19届亚运会,再把61公斤级金牌收入口袋,这一连串看下来,感觉像刷副本一样,但每一场背后都是完全不同的备战节奏和对手情况,

说个我自己“偷看门道”的小经历,2023年亚运会前,我在国家队备战基地附近出差,托朋友的关系在外场看过一次公开训练,远远看去,他在做抓举练习,重量没有上到极限,可是每一把落地后,他都会稍微停一下,抬头看一眼电子屏上的速度和力量曲线,跟教练小声交流两句,好几次他主动要求把重量微调1公斤,专门去适应那种“比赛中临时加一把”的感觉,这种细节,普通观众根本看不到,可这恰恰说明,他不是只靠天赋和狠劲往上冲,而是开始用更细致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竞技状态,

2024年在泰国举行的国际举联世界杯,男子61公斤级,他交出来的成绩单是:抓举146公斤、挺举166公斤、总成绩312公斤,抓举和总成绩再拿两枚金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挺举怎么比以前全运会的169公斤还少了点”,可如果我们把视角放长一点就会发现,这种微调反倒是成熟的表现,因为比赛策略得看整个赛季和奥运会周期,他在那站比赛更看重抓举和总成绩的稳定输出,有时候,放弃一两公斤的“好看数字”,换的是更稳的成功率和更小的受伤风险,这就有点像我们工作里,宁愿放弃一个短期高刺激的项目,去守住长期的主线,你会怎么选,是冲一把看运气,还是像他这样,把自己手里能稳住的部分做到极致呢,

紧接着的2024巴黎奥运会,他再次站上男子61公斤级最高领奖台,再一次打破抓举奥运会纪录,老实讲,第二次拿奥运金牌的难度,往往比第一次更大,因为所有人都盯着你,研究你的比赛习惯和技术细节,再加上年龄、伤病、小的状态波动,都是要算进账的,我是边看比赛边对着他这几年的成绩变化,心里有一个很强的感受,就是他其实是在不断调整自己和重量之间的关系,从“我能举多重”,慢慢变成“我在什么节点举多少最合适”,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成熟的节奏感,

回到这次全运会,11月16日,他在男子61公斤级上以抓举137公斤、挺举169公斤、总成绩306公斤拿下金牌,这个数字和他在世界杯、奥运会的最高成绩相比,的确不是“个人历史最重”,可正因为我们有这些对照,才更能看懂这一枚金牌的意义,全运会本身是国内竞争极其激烈的赛事,各省队都把最强阵容压上来,另他在多次世界大战役之后还能保持这个水平,说明他的训练体系和生活管理是持续有效的,你平时在做一件事情做到第十年,还能保持这种输出节奏吗,还是说早就开始“差不多就行”了,

说个挺打动我的小细节,这次比赛结束没多久,泉州市委、市政府就发去了贺电,文字里有两句话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奋勇争先、爱拼敢赢”“为泉州市增添了光彩”,这听上去像标准官宣话术,可对泉州人来说,这几个词是落得下地面的,泉州这座城本身就是靠“爱拼敢赢”出名的嘛,很多做鞋、做石材、跑外贸的小老板,都是从十几平方米的小店一点点熬出来的,在他们眼里,一个从南安体校走出去的娃,二十多年一路举到全运会、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就是把这四个字举成了看得见的样子,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家乡人得奖,自己明明和那个项目八竿子打不着,却会忍不住在饭桌上多说几句,“这是我们那边出来的”,

说个反常识一点的感受,很多人以为冠军的故事就是纯粹的“以苦为乐”“咬牙硬挺”,但我在跟一线教练聊天时听到得最多的,反而是“别把运动员当铁人”,越到高水平,他们越重视恢复、情绪调节和家庭支持,有教练跟我说过,李发彬在状态起伏的时候,会主动和教练聊训练内容,甚至会根据自己身体反馈提出调整建议,这种“会和自己对话”的能力,可能比多举几公斤还重要,我们普通人在生活里是不是也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只盯着“我要更努力”,却不去问一句“我现在到底累到什么程度了”,

聊到这儿,可能你也会好奇,如果把他的经历拆成几个我们可以用得上的小关键词,会是什么,我自己琢磨下来,大概有这三个,

- 第一,早发现但不迷信天赋,小时候被教练看中,是因为动作好可后面所有关键节点,他都靠成绩说话,我们在给孩子选路,或者给自己转行时,何尝不能多看一点“实际反馈”,少一点“别人说我适合”,

- 第二,敢在巅峰后继续给自己设目标,他第一次奥运夺金后,完全可以选择退一步,只打国内赛事或者慢慢淡出,可他偏偏选择继续打世界级比赛,还不断刷新纪录,这种“已经够好了,但我还想试试再往前一点”的劲儿,其实也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的小目标上,比如学一门技能时,多坚持几个迭代,

- 第三,学会和状态做朋友,而不是硬拼到底,从他在不同比赛中对重量的选择,就能看出他更在意长期稳定,而不是每一场都绝对拔高,这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提醒,有时候,暂时的保守,反而是在为下一次发力蓄势,

不妨试试,今天就给自己设一个“小小的负重”,不一定是去健身房举铁,也可以是早起半小时读书,或者给一个搁置很久的计划挪出30分钟,坚持一周看再回来对照一下,你会不会也找到一点点“举重运动员的节奏感”,你平时在追自己的目标时,哪个环节最容易“掉杠铃”,是计划,总坚持,还是复盘呢,欢迎你在评论里聊聊你的答案,说不定,你的小故事,也能成全别人心里那一点“想再举一次”的勇气。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