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俄军发现打坦克没用,打火炮没用!俄罗斯越打越聪明,俄军一夜摧毁48个无人机指挥所,发现现代战争“打大脑”比“打铁壳”更致命

当俄军西部军区在短短一昼夜内端掉乌军48个无人机指挥所和2个星链通信终端时,前线士兵才发现,真正的战场胜负手早已不是坦克大炮的数量较量。 这种专打“神经中枢”的战术,让俄军意识到:摧毁十辆坦克不如瘫痪一个指挥所来得有效。

无人机主宰的战场新规则

在阿夫迪伊夫卡战役中,俄军曾付出惨痛代价——四个月血战损失16000人,才攻克一座29平方公里的小城。 当时乌军依靠无人机侦察指引炮火,让俄军的坦克装甲车成了活靶子。 这场战役彻底暴露了传统机械化部队的脆弱性。

无人机如今已成为“性价比之王”,能以微小代价给敌方造成重大损失。 它们无处不在,从几人小冲突到数万人规模的大战,无人机身影随处可见,甚至主宰战场。 俄军专家不得不承认,无人机已经“彻底颠覆了战术规则”。

面对这种变化,俄军初期吃了大亏。 由于无人机数量落后,他们在战场上付出了惨烈代价。 但真正让俄军转变思路的,是认识到单纯摧毁装备已毫无意义。

打坦克火炮为何成了无用功

战争初期,俄军集中火力打击乌军的坦克和火炮,以为摧毁这些重装备就能瓦解乌军战斗力。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是徒劳的。

现代战场上,乌军的坦克不再依赖人员直接指挥,无人机在空中侦察并将坐标传回,火炮则实施“打了就跑”的战术。 等俄军锁定位置时,乌军早已转移。 费尽力气摧毁几辆坦克或几门火炮,乌军很快就能补充上来,根本无法伤其元气。

更关键的是,乌军80%对俄军目标的杀伤来自无人机攻击。 这意味着,与其打击那些可替换的硬件装备,不如破坏控制这些装备的“大脑”和“神经”。

擒贼先擒王:打掉指挥所才是关键

俄军逐渐明白,乌军真正的依仗不是坦克火炮,而是指挥无人机的“大脑”和传输信号的“神经”。 无人机指挥所和星链终端成为俄军的新重点目标。

在赫尔松地区,俄军“第聂伯河”集团军使用122毫米D-30榴弹炮,精准摧毁了第聂伯河右岸的一处乌军无人机控制点。 从目标识别到摧毁仅耗时20分钟,得益于“无人机侦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自动化火控系统”的闭环链路,俄军反应速度较2024年提升了3倍。

顿巴斯前线,俄军中部集群的2S19“Msta-S”自行榴弹炮班组,通过热成像与信号分析锁定隐藏在破旧建筑内的乌军无人机指挥所,发射152毫米高爆弹不仅摧毁物理设施,更通过电磁脉冲效应瘫痪周边电子设备。 从发现目标到火炮发射,整个过程仅需8分钟,比2023年缩短了60%。

星链终端:无人机战的“阿喀琉斯之踵”

星链终端作为乌军无人机的“眼睛”和“耳朵”,成为俄军重点打击的另一关键目标。 这些由马斯克公司提供的终端设备不依赖地面基站,直接连接卫星,即使电力中断也能使用,乌军全靠它指挥无人机和传输情报。

俄军发现星链终端有个致命弱点:一旦开机发射信号就会暴露位置。 于是他们使用“柳叶刀”无人机和电子战设备来对付它。 2024年在赫尔松,乌军士兵刚打开星链终端不久就遭袭击;在库尔斯克边境,乌军星链终端开机后立即招来炮击和无人机攻击,损失惨重。 现在乌军的星链终端不敢长时间开机,必须频繁移动,指挥效率大打折扣。

打“大脑”比打“手脚”更有效

俄军曾尝试打击无人机的生产环节,比如用导弹摧毁基辅州的无人机工厂,或袭击利沃夫的电子元件库。 但这些努力效果有限,因为乌军总能找到替代方案,如拆解民用电机顶替。 俄军最终明白,直接打击前线的指挥和通信系统,让已部署的无人机无法发挥作用,才是最为有效的战术。

现代战场已被无人机变成了十几公里宽的危险地带,任何部队一动就会被发现,坦克火炮不敢轻易露面。 乌军依赖无人机侦察和引导打击,而这些无人机又依赖指挥所统一调度和星链传输信号。 一旦这两个关键节点被摧毁,乌军的整个作战体系就会瘫痪。

俄军西部军区一夜间摧毁48个指挥所和2个星链终端后,该区域的乌军无人机要么无法起飞,要么起飞后找不到目标,无法引导火炮打击,也无法偷袭俄军补给线。 这种“打大脑”而非“打手脚”的战术,让俄军越打越聪明,真正抓住了乌军的痛处。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