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魔都食堂也内卷?十元吃上本帮菜,外卖小哥吃出幸福感!

魔都这地方,怪得很。

上一秒还沉浸在永康路那杯手冲咖啡的馥郁果酸里,下一秒,灵魂就能被长阳路飘来的一阵猪油香给勾了去。

这味道,不属于任何一家米其林指南上的餐厅,也没挂着“必吃榜”的招牌,它就那么赤裸裸、霸道地,从一家叫“沪味饭堂”的社区食堂里钻出来,专治各种“赛博养生”和“都市精致病”。

你别笑,我一开始也以为“社区食堂”这玩意儿,约等于单位大锅饭的民间版,主打一个饱腹,谈不上什么风味。

直到我被人群裹挟着挤到那明晃晃的档口前。

好家伙,那炸猪排,金灿灿的,边上还泛着诱人的焦边,比我朋友圈里那些加了八层滤镜的“brunch”照片要生猛得多;隔壁锅里的糖醋小排,“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酸甜的香气跟长了钩子似的,直接往你鼻孔里钻。

门口排队的,压根儿没几个举着手机打卡的年轻人。

清一色是头发花白,但眼神里透着“侬懂的”精明劲儿的阿姨爷叔。

这阵仗,堪比当年抢购打折黄金,那股子认真和执着,让路过的“打工人”都自愧不如。

“阿拉屋里厢到此地,电瓶车一开,连红绿灯都算上,也就一首歌的功夫。”

一位爷叔正跟老伙伴“炫耀”他的地理优势,“以后烧饭迭桩事体,可以彻底开除出我的老年生活了!”

那语气里的骄傲,仿佛刚刚谈成了一个上亿的项目。

这话听着好笑,可仔细一想,却有点心酸。

对很多老人来说,做饭早就不是什么岁月静好的生活情趣,而是一场从菜市场就开始的“恶战”。

你得跟动作麻利的小年轻抢最新鲜的蔬菜,回家弯着腰洗、切、弄半天,最后开火一身油烟,坐在饭桌上,胃口却没多少。

吃不完的,就成了冰箱里日复一日的“陈年旧事”。

这哪是生活,分明是“生存挑战”。

所以,当一份热气腾腾、软糯咸香的咸肉豆腐摆在面前,当周围都是熟悉的街坊邻里,用带着各种口音的上海话“噶三胡”时,那一瞬间的满足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

这已经超越了吃饭本身,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回血”。

当然,光打情怀牌是走不远的。

这家“沪味饭堂”最让我觉得“有东西”的,是它骨子里的那份“拎得清”。

据说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少盐少油,专攻老年人的牙口和肠胃。

价格更是“杀疯了”:六旬以上老人8.8折,军人、教师、医护也一样。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了,这背后,没点政府的“15分钟养老生活圈”这种大项目撑着,我是不信的。

但它的野心不止于此。

下午一点后、晚上七点半后,环卫工、外卖小哥7.8折。

一个正在埋头扒饭的小哥,嘴里塞得满满当当,还不忘抽空跟我比个大拇指:“十来块钱,两荤一素,在外面跑一天,就指着这顿饭回魂了!”

你看,它用一顿饭的功夫,就悄悄地缝合了这座城市里不同人群之间的缝隙。

最有意思的是那个“盲盒套餐”,晚上八点后,10.8元一份,把当天剩下的菜品打包。

这操作,简直是深谙互联网营销的精髓,既避免了浪费,又给预算有限的人一份期待和惊喜。

谁说大爷大妈不时髦?

这“剩菜盲盒”的玩法,比现在那些动辄上百的“潮玩盲盒”要实在得多。

话虽如此,我这人看事儿总喜欢多问一句:这能长久吗?

社区食堂这阵风,也不是第一天刮。

之前多少家雄心勃勃地开张,最后因为成本、管理、口味等各种问题,无声无息地倒下。

这种带有半公益性质的食堂,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商业运营?

当最初的补贴和热情褪去后,它会不会也陷入“质次价高”或者“门可罗雀”的窘境?

毕竟,城市治理的温度,不能只靠一时的热血和情怀来维持。

它需要的是一套更精细、更长效的机制。

不过,想那么多干嘛呢?

至少在当下,当我看到王阿姨吃完饭,心满意足地和老邻居们坐在那儿喝茶看报,当我看到那个外卖小哥脸上久违的松弛表情,我觉得,这家小小的食堂,确实在这座坚硬的城市里,撕开了一道温暖的口子。

这里升腾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热气,更是那种我们久违了的,最朴素、最踏实的人间烟火气。

或许,对于在这座城市里拼搏的我们来说,无论你住在汤臣一品的顶楼,还是挤在老旧的弄堂里,最终渴望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口热饭,和饭桌上那点有人陪伴的温情吧。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