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取现4万被盘问炸锅,2万查流水5万叫民警,反诈与隐私边界到哪?
一名律师去银行取4万元,被要求交代1万元以上取款用途、还要翻看过往流水,拒绝后银行直接报警
半小时后,银行又说“联系不上警方,可以办了”,这位律师选择放弃取款,转身把事情公开,瞬间冲上热搜,讨论点就一个——正常取现金,还能不能顺畅取了
这事发生在11月3日,地点是山东东营某建行支行,当事人是周筱赟律师
他此后在11月8日收到分行负责人的道歉,但因对方未就“违规加码”这一核心问题致歉,他没接受
11月10日,周筱赟向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递交控告,矛头直指该行的管理层
有人觉得他较真,但很多人看完细节只想问一句,自己账户里的钱,怎么就取不痛快了
几天后,另一头的北京也有说法
11月12日,记者陪同从事法律工作的陈先生,在丰台区一家平安银行分笔取5万元——2万走ATM,3万走柜台
大厅里灯光明亮,人不算多,陈先生在柜台前掏出手机,输密码,翻流水,工作人员盯着屏幕看了好一会儿
工作人员明确表示,2万元以上要查流水并填写资金用途声明,5万元以上需要提前预约,还要报派出所核实,民警可能到场
“为什么2万元也要填用途?”
陈先生提出质疑
柜台回应,这不是银行自己定的,是‘警银合作’要求,说派出所开会明确过
理由也直白:电诈太多,钱一取走就难追,考核压着,必须管
工作人员还劝说最好分笔取,“不然很麻烦”
你能理解他们的压力,可办事的人心里也会嘀咕,取个钱怎么像过关
按公开信息,三部门在8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拟取消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必须登记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这其实是在释放“松绑”信号
问题是,一些地方执行时不仅没松,反而把门槛往下按,有的把1万元当线,有的2万元查得更细——这就让普通储户感到不对劲了
各地银行口径并不一致
记者电话咨询显示,北京某招行网点称5万元以上取现要带身份证和银行卡,是否需要民警到场要看系统判断,不建议分笔绕过核查
郑州某民生银行说5万元以上提前一天预约,5万元以下只口头提示防骗,不需要填单
长沙某光大银行表示5万元以上登记预约,5万元以下直接办,柜台会问用途但无需报备
同样是防诈,尺度明显不同,体验也就天差地别
在北京丰台那家平安银行,工作人员还提到“上半年本区域被骗了几十亿元”,因此必须严防
这类数字目前是口头表述,缺乏第三方证实
但“反诈压力向网点层层传导”几乎是业界共识
不少柜员都能感受到这种隐形的“KPI”
防诈当然要做,但把所有来取钱的人都当“潜在嫌疑人”,是最容易破坏信任的方式
周筱赟的观点很直白
他认为监管部门需要明确银行“违规加码”的处罚规则,划清红线,既保护储户隐私,也给一线柜员减负
他还援引民法典关于隐私权的条款
强调反诈措施要“合理、适度”,不要一刀切
陈先生也持类似态度:理解初衷,但别用不合规的方式去“好意拦人”
有业内专家同样提醒,新规的思路是“风险为本”,要区分高低风险场景,进行差异化尽调,而不是简单扩大化
这并不是否认反诈的价值
就像太原那起网恋“投资”的大额取现,银行通过警银联动把人从坑里拉了回来,大家拍手称快
但把成功拦截的逻辑照搬到所有场景,让每一次正常取现都被盘问、被延宕,情理上说不过去,法理上也要谨慎
谁都不想看到“拦错”的成本变成公众对金融体系的疏远和不信任,这对反诈本身也是反作用
更微妙的一点是,相关指令的具体来源说法不一
有的网点称派出所要求,有的又指向银行内部合规
当责任主体模糊时,执行自然会保守而“加码”
毕竟谁都不愿背锅
这恰恰是规则需要更清晰的理由:权责分明,才谈得上精准落地
从这几天的节奏看,舆论不会很快平息
东营这起风波还在等监管层面的正式回应
多地银行是否会按征求意见稿的精神梳理流程,也值得持续观察
如果能在不牺牲客户体验和隐私的前提下
把风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那才算走对了方向
我们也许更需要这种“捏准点”的执法和服务:对明显高风险交易,果断出手;
对普通人的日常取现,顺畅放行,必要提示不遮不挡
银行要像朋友一样提醒,但不该像审讯一样盘问
钱在账上,安全感在心里,这两件事应该同时被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