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的未解之问:国军25万兵力只损失3万,为何放弃围攻华野
孟良崮战役的至高赞誉,莫过于陈毅元帅那句铿锵有力的评价:“华东野战军犹如在百万雄师中摘取上将之首级。”在感慨我军英勇善战、智谋连篇的同时,亦不禁引发诸多战场上的疑问:
1. 在国军发起的攻势中,投入了超过25万的兵力,然而在激战之后,74师仅存3万余人,那么国军为何会选择停止进攻呢?
2. 在击败74师之后,约20万华东野战军主力究竟如何成功突破包围?
3. 双方承诺保持信息透明,然而为何在国军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仍无法取得胜利?
逐个解析。
一、国军包围含金量几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孟良崮战役并不仅仅指发生在孟良崮的一场针对整74师的歼灭战,它实际上是对一系列战役的统称。
洞悉了这一观念,方能深入探讨国军实施的严密包围、张灵甫所执行的精准攻势,以及陈粟在百万大军中巧妙夺取敌方高级将领首级的壮举。
孟良崮之战,作为国军针对山东解放区所实施的重大战略攻势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备受瞩目。
乍看之下,国军的战略部署并无明显失误。国军总计投入了45.5万人的兵力,相较之下,我华野的兵力仅为27万。在装备和补给方面,国军均占有显著优势,加之空中力量的支援,更是如虎添翼。
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中,我们吸取了先前分兵冒进的惨痛教训,将主攻部队紧密排列,彼此紧密相连,形成密集攻势,从而杜绝了华东野战军各个击破的可能性。
此外,进攻目标明确集中,国军侦悉华野总部及其主力集结于蒙阴坦埠区域,兵力达8个军(整编师)约25万之众,意图一举击溃我方的军事中枢。
我华野主力遭遇敌人四面围困,战略形势陷入极危之地,仿佛唯一的生路便是撤离山东。
然而,深入分析,这种战略布局是否可靠?实则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国军再度重蹈覆辙,犯下了分兵之误。原本兵力45.5万对阵27万,占据绝对优势,却将20万兵力分散于济南、临沂等关键据点进行防御,导致投入进攻的兵力锐减至25万,几乎减半。而我军华东野战军可动用的部队亦接近20万,若以同等兵力围困敌军,从战略角度而言,实乃失误。其直接后果便是,虽能围困敌军,却难以将其彻底歼灭,且极易遭受华东野战军的突破。
其二,进攻部署显得有些混乱。汤恩伯身为主攻兵团的总指挥,然而这位历来在战场上表现欠佳的蒋系将领,又一次稳定地展现了其失常的指挥能力。汤恩伯先前将兵力划分为左、中、右三路,理论上针对坦埠的攻击,应当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拳猛击,不宜分散火力。然而,老汤却先派遣桂系两个军攻打沂水右翼,意图牵制蒙阴地区的华野主力。这一举措使得国军在主攻方向上的力量再度分散,为华野提供了分割围歼整74师的机会。
第三,战略形势突变,国军各部应对迟缓。当右翼部队发起攻势后,中路亦全面展开进攻。华野陈粟首长洞察先机,察觉到张灵甫所率整74师孤军深入,已具备被围歼的契机,随即调动全部主力,凭借五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将74师围困于孟良崮周边地区。
在张灵甫的建议下,国军总指挥顾祝同即刻采纳了中心开花战术。该战术的核心是以74师作为诱饵,牵制华野的主力部队。与此同时,其他主攻兵团迅速集结,旨在孟良崮一举歼灭陈粟的主力。
这个点子如何?相当不错。不得不为国民革命军的这一战术鼓掌,张灵甫的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任何卓越的战略最终都需依靠人来执行。原本国军各部队接到的指令是统一推进、重兵围剿,然而策略突然转变,令国军各部措手不及。众人疑惑,这究竟是要何为?在战事即将爆发之际更改战术,全军的主攻方向都被重新调整,难道是为了包围张灵甫?究竟凭借何人?
各路军师长均显犹豫不决,即便是对蒋介石忠诚不渝的整25师师长黄百韬,亦未即刻调整战策,致使宝贵的一天光阴付诸东流。直至耗费了整整一日,方才全力以赴向孟良崮派遣援军。然而,这一日之延误,却错过了拯救74师的绝佳时机。
黄百韬所率之二十五师亦然,其他部队亦同此景。救援迟缓,无法靠前,所谓“中央开花”的策略,实则演变为孤军奋战,旁人仅能袖手旁观。
从战略层面审视,所谓的重兵包围,其价值实则平平。所布下的口袋阵四通八达,犹如纸糊,稍加触碰即告崩溃,竟妄图困住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国军之想法未免过于天真。
因此,一旦74师被剿灭,其余各部纷纷魂飞魄散,再也不敢轻易发起攻势;再者,他们各自抱持观望态度,无人主动出击,一场原本的大规模主动进攻战略,就此化为泡影。
二、天下武功,快破无解。
固然,国军并非等闲之辈,其25万主力部队发起的进攻,对华野造成了显著的压力。
起初,陈粟亦显焦躁不安。面对27万主力,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分散于各地,实际上,华野指挥机关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实则仅有20万。
粟裕曾提议,派遣一至两个纵队向南进发,对苏北地区进行袭扰,并对徐州周边实施攻势,以期迫使国民党军队撤退,回师救援。
毛主席明确指出,切勿急躁,应主动寻求有利时机。切莫轻率分散兵力,只要掌握主力,便无所畏惧。
华野部队严格遵循中央的号令,未分兵作战,却亦未盲目等待机遇从天而降。他们持续进行灵活机动的战术调整,从鲁西战场转战至鲁东,实施多路穿插和迂回战术,力求迫使敌方分散兵力。陈毅老总形象地将这一战术比喻为“舞龙灯”。
国军亦已变得更为机敏,不为外界所动摇。无论华东野战军如何变换战术,他们依旧坚守紧密的阵型,以压路机般的坚定步伐推进,其目的直指与华野主力进行一场决战。
华野部队的迅速机动与灵活迂回战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军难以窥破华野的真正意图,始终未能准确识别华野的主力所在。在攻打坦埠的战役中,国军主要的目标直指华野的指挥机关,意图生擒陈粟二人。
未明其意图,攻势便缺乏精准,警惕之心也随之松懈。顾祝同采取分兵之策,汤恩伯则胡乱发起攻击,这一切皆因华东野战军的连续调动所致。概括而言:虽未至迷惑之境,却也让人陷入了迷茫之中。
重返文章开篇的疑问,为何面对国军重兵的围剿,华野主力却能成功突围?
陈粟首长洞悉了国军重兵的合围态势,遂对部队下达了严令:务必在两至三天内击败74师。超过此期限,部队必须无条件后撤。若至那时包围圈已形成,一旦陷入胶着战,面对国军二十万防守兵的增援,局势将难以逆转。
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英勇无畏,展现了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如同猛虎下山,连番发起猛攻。经过三天多的激战,我们终于全歼了74师,共计3万余人。然而,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高达1.2万,其中英勇牺牲者超过3000名。
原本国军总部预计,74师能够坚守三日至五日,随后其他部队将依计划陆续围剿华东野战军主力,实施反包围与内外夹击的战略部署。
出人意料的是,华野的攻坚实力竟如此强劲,尽管74师顽强抵抗,但最终败得惨烈。仅仅两天之差,国军各部与孟良崮主战场仅数公里之遥,先锋部队的炮火已触及孟良崮阵地周边,而华野的主力部队却已迅速围歼敌人,迅速撤离战场,留给国军的是一片血染的荒凉空地。
三、执行力决定胜负。
回顾孟良崮战役的经过,实则不难察觉,国共两党在战略层面并未存在明显的是非对错之别。
实则,此乃战争之常理。一旦交战双方的兵力规模达到某一临界点,战略的构想便无法再被遮掩或隐瞒。
国民革命军的战略方针旨在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旨在彻底消灭或驱逐华东野战军的主力,而各路部队的实力与目标,华东野战军均了如指掌。
华野的战略布局,国军早已有所预料。即便在沂蒙山区展开抵抗,我军依然秉持着打击敌军一路、进而迫使敌军全面崩溃的战术原则。
双方明牌对决。
然而,战略之下,亦分层次,包括战役与战术。相同的战略部署,若执行力各异,其战果亦将大相径庭。华野各部在执行上级指令时,均能展现创造性、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协同作战上,各部间紧密配合,毫无个人私利,往往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同时,他们能依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发起积极的战斗,主动调整战局,改变局势走向。
国军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一旦进入战术层面,往往如同迷失方向的蜂群,四处乱撞,缺乏明确的方向与协同。
举两个例子。
首先,便是张灵甫的逆袭突围。当74师陷入重围之际,张灵甫略显慌乱,迅速发起了反攻。当时,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尚未严密到极致。毕竟,即便是华野,也非神祇,一时间难以调集如此众多的部队。
天马山地处包围圈之薄弱环节,而张灵甫后路垛庄则守备森严。
张灵甫将部队划分成两路,分别向天马山与垛庄发起攻势。然而,由于分兵之误,加之其决心略显不足,他并未积极响应徐州总部下达的突围令,意图坚守以诱敌深入。如此一来,往返之间耗费了约半日时光。就在这关键时刻,华东野战军的重兵已从四面八方围拢而来,此时再想逃脱,已是绝无可能。
次之,是垛庄争夺之战。国军李天霞的83师与孟良崮仅有数公里之遥。孟良崮被围困之际,汤恩伯迅速下令李天霞部进驻桃花山、垛庄等地,以保留张灵甫一条退路。
李天霞与张灵甫之间素来不和,她瞧不上张灵甫那自诩天子门生的傲慢态度。加之双方实力有限,反应略显迟钝,因此仅派遣了一个连队前往占据垛庄。然而,结果自是显而易见,华里方面竟派遣了整整一个纵队布防于垛庄周边,国军那一个连队一经抵达便陷入了绝境。
后来张灵甫告急,蒋介石下了死命令,李天霞仍然不为所动,只派出一个杂牌团57团前去打垛庄。57团本来就不是李天霞旧部,一进山东就各种派出去打头阵当炮灰,该团自知李天霞又在害人,打到垛庄后遭遇华野攻击,不仅没退,反而神勇地钻进包围圈,到孟良崮投奔张灵甫去了……
可以看出,这时华野哪怕是在投入重兵的垛庄,也仍然有战术层面的缺口,如果李天霞真的把全师兵力两万多人压下来拼血本,说不定74师、83师真的能会合,华野要打近6万的国军主力兵团,兵力优势不够大,把握真的不大。
那样的话,所谓的中心开花,说不定真的打成了。
可又能怎么样呢?一群庸才,怎能打出漂亮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