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关税成国内政治工具:美财政压力如何改变全球供应链与企业分配模式

关税变内战:美国财政现金流博弈与权力联盟重构

国会山又在问:“谁付钱?”特朗普曾自称“I am a Tariff Man”。一句话把外交工具拽回国内政治场。

财政先看现金流。利息吃掉大头,已逼近军费。收入端高度倚靠个人所得税与工资税,两者占比逾八成。企业所得税的存在感,早被全球化稀释。

关税被改造成“反避税器”。跨国公司要么把利润留在本土缴企业税,要么走离岸转卖承受更高关税。转移定价的链条——设计在爱尔兰、组装在亚洲、利润停在低税辖区——被关税打断:进口价越高,税单越重。

配套的多边方案在路上。OECD“全球最低税”15%已在欧盟、日本落地,美国国内立法摇摆,白宫则用301、232清单收口,扩展到远洋转口与贸易平台的“灰区通道”,堵利润外溢的现实路径。

谁真正掏钱?纽约联储研究写道:“U.S. importers bore the full cost of the tariffs.”价格传导到货架与订单。投行测算显示,新增负担多数落在美国企业与消费者,外国供应商让价空间有限。财政部月度报表里,关税抬头的同时,个人与企业税基出现走弱,增一减一,互相抵消。

这是一场再分配之争。大学捐赠基金被质询,科研拨款收紧、学生签证收口的提案频出,瞄准的是“知识—资本—权力”闭环的血脉,把精英话语挪到选票经济里重新定价。不是学术之争,是联盟重组。

代价也在累积。资本支出放缓、工资税基变薄;WTO争端与对等报复推高不确定性;供应链迁徙加速,算法与账本比货轮跑得更快,利润继续找低地。

关税能补洞,但补不了制度的缝。羊毛多半还是出在羊身上。你所在国家的税制与关税变化,是否也在把外部议题转成内部分配?欢迎写下你在本地市场的观察与感受。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