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参逆袭:正官庄靠韩剧出圈,如何变成年轻人的日常?
镜头很简单:宋仲基在《太阳的后裔》里微笑着啜一小瓶红参浓缩液。
那一刻,不只是浪漫——也是广告植入的完美示范!
正官庄借着那波韩剧热度,完成了从“谁听说过红参”到“我要买一盒带回家”的关键跨越。
这不是偶然,是渠道、产品和传播多线落地的结果(采访与平台数据可查)。
先说背景:正官庄隶属KGC,1899年创立,主打高丽参和红参制品。
它不是新品牌,但原来更多在韩国本土和中老年滋补市场有话语权。
真正的转折点在2016年左右——韩流节目和剧集带来大量曝光,植入与联动放大了品牌认知(媒体报道、企业受访可核验)。
进入中国并不容易。
2009年开始布局,但早期两大问题突出:一是线下传统渠道被本土品牌和药企把持,二是普通年轻消费者并不知道“红参为什么值钱”。
正官庄先从百货专柜、药店和代言人做起,再补充电视、线上广告,用时间换信任(天下网商对正官庄中国负责人金龙德采访)。
产品层面是它的护城河。
KGC把高丽参的栽培、研发、深加工做成系统,推出了EVERYTIME等便携即食产品,把“红参”变得随手可得。
与此同时,延伸出红参+燕窝、石斛、牡蛎肽等组合,覆盖滋补、抗疲劳、美颜多种诉求——这在受访与企业产品线说明里都能找到依据。
供应链和质控极其关键。
KGC在韩有研究院和工厂,全链条标准化——从育苗到成品都有检测体系,据称有348项安全检测和多项专利。
这一套让其在“稀缺原料”和“品质一致性”上比许多跟风品牌更有底气(企业公开信息与受访确认)。
渠道打法既传统又数字化。
线上目前占比已超六成,天猫贡献线上收入约半壁江山;线下则与药店、山姆、开市客等并行,同时保留40家左右体验店做会员与形象维护。
这种“多通路齐跑”让品牌既能触达新生代,也保留WA(信任与专业)定位(平台数据与受访支持)。
传播上不死板。
除了传统代言(杨紫、范丞丞等),正官庄还做联名,把自己和本土滋补生态连在一起——例如和东阿阿胶合作的活动,借此扩大用户圈层。
这是把“韩流加持”转为长期认知的第二步,短期靠剧情,长期靠联名和内容延展。
面向年轻化,动作很具体:产品轻型化(含片、即饮、软糖、即食粉),场景下沉到便利店饮料和礼盒(比如山姆定制礼盒),把滋补从“节日送礼”变成“日常自用”。
天猫评论和受访显示,20–35岁用户比重在上升,消费从一次性送礼向重复购买转变——这说明教育在发生,习惯在形成。
但供应端有现实问题:六年根人参需要六年轮作,地力耗竭和土地紧张是瓶颈。
行业里常见五年根冒充六年根的情况,所以原料追溯和严格检测成为必须。
KGC在技术上推广室内栽培、提高单位面积产能,并用追溯体系防止掺假——这是保长期供给的技术应对(企业研究院说明可验)。
业绩上能看见成效。
KGC全球年销约8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2024年约15亿元,年增约20%(企业披露与欧睿统计、天下网商采访口径)。
更重要的信号是渠道结构变化:线上占比大,且年轻客户群体在扩大——这意味着正官庄正在把认知型需求转化为长期消费。
风险在哪里?
首先是同质化:红参容易被包装成各种“配方+功效”,复制性强;第二是本土品牌反击更灵活、成本更低;第三是原料端的稀缺与价格波动。
应对策略要双管齐下:继续用研发和专利固化护城河,同时加速产品下沉和渠道渗透,以规模对冲原料成本波动。
对于品牌和行业的启示很实际:文化(韩流)能带来认知红利,但转化为销量需要产品形态和渠道的匹配。
正官庄的路径是先用文化打开心智,再用便捷产品、数字渠道和质量承诺把用户抓住。
换句话说,流量是开门砖,供应链和产品是房梁。
最后给内容创作者和从业者两点建议。
第一,做滋补品牌别只盯着中老年人,场景化、零食化能放大市场;第二,别把所有钱都投在一次性流量上,私域和体验店仍然是建立专业度和复购率的关键。
你怎么看?
如果把红参做成真正的年轻人日常饮品,应该从哪一步先做起?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点子!
本文旨在传递快乐和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