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刚凑齐26国,日本:这浑水我们不蹚!
马克龙在巴黎开了一场视频派对,兴高采烈地宣布,一个26国的“志愿联盟”已经组建完毕。目标很明确:俄乌一旦停火,这支多国部队就要开进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话音刚落,第二天,东京就给这场派对泼了一盆冰水。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站到记者面前,话说得没有一丝含糊:“日本不在那26个国家里,政府从未考虑过派遣自卫队。”
一句话,干脆利落,把日本和马克龙的宏大计划撇得干干净净。
这背后,不是临时的胆怯,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和一张冰冷的国家账本。
想读懂东京今天的选择,得先回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时,日本作为经济巨头,被美国催着“为世界和平做贡献”。日本没出兵,但掏了钱,一笔高达130亿美元的巨款。
结果呢?钱花了,力出了,但在战后的国际舆论场上,日本收获的却是“懦夫”、“支票簿外交”的嘲讽。那份花钱也没买来尊重的屈辱感,成了日本外交记忆里的一道深疤。
现在,乌克兰的“账单”摆在了面前。有日本内部评估,如果真要派自卫队参与战后维和,每年的开销可能要占到全年防卫预算的4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必须为了一个遥远的欧洲国家,掏空自己的家底,甚至可能还要搭上自卫队员的性命。
东京的算盘打得很精:30多年前那130亿美元都没换来好名声,现在这笔更昂贵的投入,又能换来什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历史的教训是,在大国博弈的牌桌上,光有钱,永远换不来真正的尊重和安全。
更何况,这次的风险远比海湾战争要大。俄罗斯不是当年的伊拉克。
普京和俄外交部早就把话说死了:任何打着别的主意进入乌克兰的外国军队,都将被视为直接威胁,等同于宣战。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无关维和,这就是“北约东扩的变种”。看看俄军对付外国雇佣兵的狠辣手段,就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
日本和俄罗斯是什么关系?是邻居。而且是家里有“领土纠纷”的邻居。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在这种情况下,派兵去乌克兰,无异于在邻居门口舞刀弄枪,直接把解决领土问题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给浇灭了。
东京的战略地图上,真正的焦点根本不在欧洲。
打开地图看看,日本周边都是些什么?虎视眈眈的朝鲜,日益强大的中国,以及牵动整个东亚神经的台湾海峡。这些才是让日本决策者夜不能寐的真正威胁。把宝贵的军事资源和战略精力,从家门口的核心利益区,调配到万里之外的乌克兰平原上,这在任何一个战略家看来,都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日本的和平宪法,更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过去日本参与的维和行动,比如柬埔寨和伊拉克,都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的,名正言顺。但马克龙这个“志愿联盟”,本质上是欧洲主导的军事施压,没有联合国的授权。日本一旦参与,自卫队的性质就变了,从“维和部队”变成了某一阵营的“武装力量”,这将在国内和国际上引发巨大的法律和政治风暴。
所以,日本的迅速“退群”,撕开的不仅是自己的历史伤疤,更是西方“统一战线”的虚假面纱。
马克龙的计划听上去很美,但现实却很骨感。不只是日本,就连乌克兰的邻国波兰,也早早划清了界限,明确表示冲突结束后也不会派一兵一卒,最多提供“后勤支持”。欧洲大国德国更是谨慎,总理朔尔茨开出了三大前提:美国必须实质性参与、俄罗斯必须同意和谈、德国联邦议院必须批准。
这三个条件,每一个都像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说白了,大家嘴上喊着支持,心里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马克龙急于推动“欧洲战略自主”,想在后美国时代扮演欧洲领袖的角色。但他的号召力,显然没能压过各国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联盟,更像是一场外交秀,一个没有牙齿的“纸老虎”。
日本这一退,其实是给所有被卷入这场风波的国家提了个醒:在为盟友两肋插刀之前,最好先看看自己身处何方,以及刀插进去之后,流的是谁的血。
东京的选择,无关道义高低,只关乎生存与利益。它清晰地表明,在亚太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今天,日本的战略重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