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集团:黄金为何“没人要了”
在2025年9月这个时间节点,黄金价格徘徊在每盎司约3590美元的高位,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43%。 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水平,让许多投资者感到困惑:黄金明明在涨,为什么还会有人说“黄金没人要了”?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却反映了市场中的一种常见误解——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其需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多重因素驱动。高地集团基于当前数据和趋势,剖析金价的真实走势,并探讨潜在的“需求疲软”风险,帮助大家理性看待这一贵金属市场。
当前金价走势:持续上涨,但波动加剧
首先,让我们直面事实:黄金价格在2025年并未出现大幅下跌,而是延续了自2024年以来的强势上涨态势。根据最新市场数据,9月5日的现货金价触及3586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9月8日虽小幅回调至3587.91美元/盎司,但月涨幅仍达7.33%。 年初至今,金价累计涨幅已超过30%,远超许多传统资产的表现。
这一上涨趋势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央行持续买入:全球央行,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如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已成为黄金需求的最大支柱。2025年,央行预计将净买入约900吨黄金,占全球需求的显著份额。这不仅仅是储备多元化,更是应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美元霸权减弱的战略选择。 例如,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央行持有的黄金储备已占其总储备的近20%,而新兴经济体正加速追赶。
•地缘政治风险与通胀压力:2025年,俄乌冲突、美欧贸易摩擦以及中东局势的持续紧张,推动投资者转向黄金作为避险工具。通胀率虽从高峰回落,但仍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7月数据为2.7%),这进一步刺激了黄金的保值需求。
•美元走弱与利率预期:美联储在2025年多次降息的可能性(9月17日会议概率超过87%),导致美元指数承压,从而抬升金价。历史数据显示,金价与美元呈负相关,当美元疲软时,金价往往受益。
然而,短期内金价并非一帆风顺。9月以来,金价在高位震荡,出现小幅回调(如从3602美元跌至3587美元),这让一些观察者误以为需求在衰退。 但这更多是市场消化前期涨幅的结果,而非需求崩盘。
“黄金没人要了”的误解从何而来?
尽管金价高企,为什么还会流传“黄金没人要了”的说法?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偏差,源于以下几点:
1短期回调被放大:黄金市场波动性强,任何小幅下跌(如近期1%的调整)都可能被解读为需求疲软。 例如,如果地缘政治紧张缓和(如俄乌谈判取得进展),黄金的避险需求确实可能短期下降,导致价格回落。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人要了”——全球需求总量仍在增长,预计2025年全年需求将达710吨/季度。
2投资者转向其他资产:在高利率环境下,一些资金流向股票或加密货币(如比特币),这让黄金的零售需求(如金条和金币)相对减弱。但机构需求(如ETF和央行)仍在主导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ETF持仓增加3%,远高于零售疲软的影响。
3高价心理门槛:金价突破3500美元后,许多散户投资者感到“买不起”,这强化了“没人要”的错觉。但从长期看,高价往往吸引更多机构入场,推动进一步上涨。历史数据显示,金价在高位时,需求反而更强劲,因为它被视为通胀对冲工具。
4潜在风险因素:如果经济复苏强劲、通胀彻底冷却,或货币政策恢复信誉(如美联储成功控通胀),金价可能面临50%以上的回调。 例如,如果美国经济数据强劲(就业增加、通胀降温),金价可能跌至3200美元。 这就是“没人要了”的极端情景,但当前概率较低——地缘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仍高。
社交媒体上也反映了这种分歧。有些用户指出,如果俄乌冲突结束,金价可能因避险需求减少而下跌;另一些则强调央行买入的结构性支撑。
未来展望:金价还能涨吗?
多数分析师对2025年下半年金价持乐观态度。摩根大通预测四季度均价达3675美元,年底可能触及4000美元。 高盛则预计年底达3700美元,甚至在衰退情景下升至3880美元。 长期看,到2030年,金价可能攀升至5000美元以上,受益于全球储备重组和工业需求(如太阳能电池中的银金合金)。
但风险不可忽视:如果美联储不降息,或美元走强,金价可能在9月回落至3200-3400美元区间。 投资者应关注9月11日的通胀数据和美联储会议,这些将直接影响走势。
结语:黄金并非“没人要”,而是择时要
“黄金没人要了”更多是短期情绪的产物,而非市场现实。当前金价高位运行,需求强劲,但潜在回调风险存在。建议投资者分散配置:短期可关注回调买入机会(如跌破3370美元),长期则视黄金为通胀和地缘风险的天然对冲。记住,黄金的价值在于其稀缺性和稳定性——在不确定时代,它永远不会真正“没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