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18岁小姑娘,毛主席亲自出面,两省封疆大吏当场噤声
为个18岁小姑娘,毛主席亲自出面,两省封疆大吏当场噤声
1960年的上海,秋风刚起,空气里还带着点夏末的燥热。戏剧学院的排练厅里,气氛却比外头的天气还要紧张几分。
一个叫李炳淑的姑娘刚唱完一折《女起解》,台下坐着的那几位,可不是普通的戏迷。宣传部的、文化局的,甚至还有市委里说得上话的大人物,一个个正襟危坐,眼神里透着审视。
她那会儿才十八,从安徽宿县那个小地方,凭着一股子灵气和好嗓子,硬是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还只是个插班生。可金子在哪儿都挡不住光,这姑娘一亮嗓,一走台步,那股子劲儿立马就镇住了全场。
演出还没完,后台已经有人在悄悄打听:“刚才台上的那个小姑娘,叫什么名字?”
台下的一位领导看得直点头,当场就撂下一句话:“上海出了个小梅兰芳啊。”
这话的分量,可真不轻。自打梅先生走后,这还是头一回有高级别官员,把一个还没毕业的黄毛丫头跟梨园行的祖师爷相提并论。
上海这边,心里头跟明镜似的,这么好的苗子,说什么也不能放走。市里的领导直接找到了校领导,意思很明确:人,我们上海要了。
这事儿要是搁在平时,可能也就成了。可偏偏李炳淑的来路不一般,她不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是安徽省里头一级一级,从地方京剧团里头精挑细选,送出来深造的“宝贝疙瘩”。
消息传回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一听就火了。曾书记是个硬角色,当年也是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脾气直,办事也硬。他当即拍了板:培养的人,必须回来!
好家伙,这下可热闹了。一个还没出校门的学生娃,居然成了上海和安徽两个地方高层掰手腕的焦点。
上海市的柯庆施市长,那也不是一般人。他在党内的地位相当高,尤其是在华东地区,说话一言九鼎。他觉得,上海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有最好的资源和平台,把李炳淑留下来,是对国家艺术事业负责。
可曾希圣不这么看。他心里想的是,我们安徽勒紧裤腰带,好不容易培养出个人才,你们上海条件好就想摘桃子?没门!更何况,1960年前后那段日子,安徽正经历着极其困难的时期,百废待兴,急需文化上的旗帜来提振人心。一个能叫响全国的京剧名角,对于当时的安徽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电话打了好几通,公文来回了好几趟,就是谈不拢。柯庆施在上海经营多年,门生故旧遍布,政治能量极大;曾希圣则手握“培养关系”这张牌,寸步不让。
这事儿就这么僵住了。
最后,还是柯庆施棋高一着。他瞅准一个机会,趁着毛主席到上海视察,亲自把这桩“人才官司”捅到了最高层。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说,言语间满是对这个年轻演员的欣赏和爱护。
毛主席听完了,没急着表态,只是笑了笑,慢悠悠地说了句:“哦?还有这种事?那就见见这个小李嘛。”
几天之后,李炳淑被老师俞振飞和言慧珠叫了过去,说是市里有宴请。她当时心里还犯嘀咕,自己一个学生,哪够得上这种场面。车子一路开进一个幽静的院子,她跟着老师走进包间,一抬头,整个人都懵了。
沙发正中间坐着的那个人,不正是天天在报纸上看到的面孔吗?
毛主席!旁边还坐着安徽的曾希圣书记。
李炳淑脑子“嗡”的一下,一片空白,紧张得连鞠躬都忘了,就那么傻愣愣地站着。
还是毛主席先开了口,他指了指李炳淑,又看了看柯庆施和曾希圣,带着点湖南口音,乐呵呵地说:“你这个娃娃,叫我做人难喽!”
一句话,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刚才还有点凝重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
李炳淑这才回过神来,旁边的言慧珠老师悄悄碰了她一下,她赶紧连着鞠了三个躬,脸红得像块布。
毛主席抽了口烟,把目光转向曾希圣,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希圣同志啊,党的戏曲人才,都是国家的财富,放在哪里都可以发光嘛。小李要是留在上海,平台更大,发展得更好,也还是我们华东局的人嘛。”
这话真是说得滴水不漏。他没有直接命令,而是把问题从“上海和安徽之争”上升到了“党的统一安排”和“华东局的整体利益”这个高度。华东局当时管辖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在内的广大地区,柯庆施正是华东局的第一书记。这么一来,把李炳淑留在上海,就不是柯庆施的胜利,而是华东局内部的资源调配。
这台阶给得,简直是天衣无缝。
曾希圣看着眼前这个从自己家乡走出来的姑娘,听着主席这番话,他还能说什么呢?他沉默了片刻,最终长叹一口气,点了点头:“主席说得对。上海条件好,对娃娃发展有好处,那就在上海吧。”
一场眼看就要闹大的风波,就这么被毛主席一句玩笑话和一番道理,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
从那天起,李炳淑的命运就此定格在了上海。她后来进了上海青年京昆实验剧团,挑起了大梁,主演了《白蛇传》《杨门女将》等一系列大戏,声名鹊起。
再后来,就是那部让她红遍大江南北的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她塑造的江水英,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共产党员的刚毅,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据说,这部戏,毛主席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五遍。
这叫什么?这就叫牌面。当年的那场“争夺战”,最终证明了所有人的眼光都没有错。
回头看这段往事,一个年轻人的前途,竟然需要动用两个省部级大员的能量去博弈,甚至惊动了最高领袖亲自出面调停。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但在那个年代,人才,尤其是一个顶尖的文艺人才,确实被看作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这背后,既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情关系。李炳淑无疑是幸运的,她被时代的大潮推到了浪尖,也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