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垂秀夫叫嚣:等中国衰弱就致命一击!警钟长鸣,不忘国耻唯有强大!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那句“待中国衰弱时给中国致命一击”的言论,绝非某个政客的个人狂想,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人心中深藏的真实盘算。这句话掀起的波澜,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个老问题:所谓“中日友好”,究竟是真心实意的邻里之道,还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撕毁的战略幌子?
垂秀夫本人可不是什么边缘人物。作为前驻华大使,他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相当的分量。这番“致命一击”的论调,与他过往的言行一脉相承。去年,他还在高调呼吁,要联合G7集团“帮助中国改变行为”,口气之大,俨然一副教师爷的姿态,背后站着谁不言而喻。
到了今年5月,他又欣然接受了蔡英文方面颁发的“勋章”,这种为“台独”势力公开站台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外交官的界限,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挑衅。把这一系列行为串联起来看,他那句“真心话”就不是偶然,而是一种长期酝酿、有恃无恐的表态。
嘴上喊和平,动手磨尖刀
言语上的挑衅或许还能辩称是个人观点,但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军事上的部署,则揭示了更深层次的意图。日本2024财年的防卫预算飙升至7.9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6.6%,创下历史新高。这些钱花在了哪里?答案是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远程导弹和“宙斯盾”战舰这类极具攻击性的武器系统。
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的军事捆绑也日益紧密。在代号为“利剑-25”的联合军演中,双方出动了4.5万兵力和370架战机,演练内容更是毫不避讳地将台海局势纳入核心场景。这种拉上域外势力,在中国家门口大搞军事演习的做法,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友好邻邦”该干的事。
老调重弹的军国主义魅影
更令人警惕的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正在日本自卫队内部弥漫。海上自卫队训练舰队的司令官,居然能带领165名毕业生堂而皇之地搞集体参拜。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是谁,全世界都清楚。将军国主义思想如此系统地灌输给新一代军官,这与二战前日本军队所信奉的“皇国史观”何其相似。
他们一边在国际上扮演“和平国家”的角色,一边却在国内篡改历史教科书,淡化甚至否认侵略罪行。这种精神上的自我麻痹和对下一代的系统性洗脑,恰恰是为了给未来的军事扩张扫清思想障碍。垂秀夫的言论,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而已。
幻想很丰满,国力很骨感
然而,野心需要实力来支撑。尽管日本防卫预算连年增长,但其国内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严重的少子老龄化问题,导致劳动力严重短缺,连军队都招不到足够的新兵。2024年,自卫队的新兵招募目标仅完成了计划的一半。这种“军事扩张”与“国力衰退”并存的尴尬局面,决定了日本难以承受一场长期的军备竞赛。
反观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是我们最坚实的底气。今年GDP总量突破130万亿元,经济增速达到5%,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已达16.3%。持续的科技创新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我们应对任何外部挑战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唯一的答案: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历史的教训血淋淋地摆在那里:从1874年入侵台湾,到甲午战争,再到全面的侵华战争,哪一次不是趁着我们积贫积弱时下的手?退让换不来和平,忍耐只会被当作软弱可欺。对这样一个邻居,任何关于“世代友好”的幻想都是危险的。
我们的回应也很明确。中国今年的国防支出为1.69万亿元,同比增长7.2%,但占GDP的比重仅为1.3%,远低于美国的3.5%。这种适度、克制的投入,完全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守护和平发展的必要之举。
与此同时,自今年《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以来,从江西的“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数字体验馆,到广州的“英雄花开英雄城”云平台,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让“九一八”、“南京大屠杀”这些历史记忆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这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忘记苦难,就可能重蹈覆辙。
垂秀夫的言论是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靠别人的善意与施舍得来的。中日之间有密切的经贸往来不假,但这不应成为我们麻痹松懈的理由。商业上的合作,永远无法取代国家安全层面的警惕。
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唯一的出路,就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让经济更繁荣,科技更进步,军队更强大。只有当我们的实力强大到让任何潜在的觊觎者都感到胆寒,让他们明白任何轻举妄动都将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时,所谓的“致命一击”才会永远停留在某些人的痴心妄想之中。今日之中国,必须是也必然是一块他们啃不动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