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退休职工注意!视同缴费纠错补发,有人能多拿五千?
江苏退休职工注意!视同缴费纠错补发,有人能多拿五千?
就说咱们小区张叔吧,最近逢人就翻养老金短信。上周末在楼下下棋,他举着手机跟我们显摆:“看见没?明年一月又得补一笔,到时候六千五稳了!”张叔是2016年从厂里退休的,当时拿3030块养老金,这些年年年涨,到现在已经六千出头。“说是江苏有个视同缴费纠错补发,三年分阶段补,第一年40%,第二年70%,明年一月全清。”他掰着手指头算,“我这把老骨头,能多摸点养老钱,睡觉都踏实。”
可这话刚说完,隔壁楼的李叔就泼了盆凉水。老爷子2012年退休那会儿,养老金才2200,“现在涨到6188了,比我当年翻两番还多”。他老伴王姨更纳闷:“我是2014年退的,当时3030,现在才5100多,啥三次补发?我咋没听说?”俩老人凑一块儿翻账本,越说越糊涂——同一个城市,差不多的退休时间,咋补发政策跟“开盲盒”似的?
咱先把话摊开了说。江苏这轮视同缴费纠错补发,确实存在。所谓“视同缴费”,就是90年代末社保改革前,职工没实际交养老保险,但工龄能算进缴费年限的政策。那时候档案管理没现在规范,不少人漏记、错记了工龄,这些年政策逐步完善,就开始纠错了。查了下江苏省人社厅2023年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工作的通知》,里面明确提到“分阶段补发待遇,具体比例根据认定时间分档执行”。
但为啥有人能补三次,有人没动静?关键在“认定时间”。像张叔这种2016年退休的,刚好卡在政策调整后的“过渡期”,当年退休时档案审核没完全覆盖,现在重新认定后,补发自然分阶段来。而李叔2012年退休,那时候视同缴费认定已经相对规范,他的工龄早就在退休时核定了,自然没这轮补发。王姨的情况更典型——她退休时单位把她的临时工工龄漏记了两年,去年才通过社区协助找回档案,现在正在走补发流程,“估计得等明年才能拿到钱”。
说白了,这事儿就像去医院体检,有人早发现问题早治疗,有人拖到后来才发现。张叔运气好,退休后单位档案室搬迁,重新整理时发现他98年在车间帮忙的那半年工龄漏记了,这才触发补发。李叔当年在国企当技术员,所有工龄都有完整的调令和工资表,退休时就核定得明明白白,自然没这后续。
不过咱也得客观说,养老金涨多涨少,不全看补发。张叔这几年每年都能涨三四百,除了补发,主要还是沾了“缴费年限长”的光——他从1985年进厂到2016年退休,工龄整31年,比李叔还多两年。李叔虽然没补发,但他退休早,赶上了前几年养老金“连涨”的红利期,基数本来就低,涨的比例反而高。就像买基金,有人靠补仓拉高收益,有人靠长期持有增值,道理是通的。
前几天陪张叔去社保局问情况,窗口小姑娘说得实在:“补发不是‘普惠红包’,得有真凭实据。您要是当年档案里缺材料,现在补上就能算;要是当年就核定了,现在也不会凭空多给。”这话糙理不糙——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看你手里的“凭证”硬不硬。
所以啊,家里有退休老人的,不妨翻翻老档案。要是发现90年代的工资表、调令、劳动合同这些能证明工龄的材料丢了,赶紧找原单位、档案馆或者社区帮忙补。别觉得“都退休这么多年了,查它干啥”——张叔要是没翻出当年车间的考勤表,这五千块补发说不定就飞了。
民生政策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养老金调整牵动着千万退休职工的心,政策的温度,就藏在每一次认真核对的档案里,每一次耐心解答的窗口前,每一次公平透明的补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