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津洲”号的设计原型——“巴尔的摩”号防护巡洋舰
之前文章跟大家介绍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的“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该舰火力强大、航速快,号称是“小吉野”,并且还是日本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钢制防护巡洋舰。“秋津洲”号算是比较成功的一艘军舰,其设计原型是美国海军“巴尔的摩”号防护巡洋舰,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
19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越来越重要,为了保障海上运输线安全,美国开始扩充海军,“巴尔的摩”号就是海军新增舰船中的一员。由于当时美国缺乏船舶设计建造经验,因此“巴尔的摩”号采取由英国造船厂提供设计图纸、美国造船厂再建造的方案。具体负责设计工作的是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阿姆斯特朗造船厂是全球有名的军工企业,以火炮起家,后转型为全球领先的军舰制造商。
“巴尔的摩”号属于穹甲型防护巡洋舰。穹甲巡洋舰与以往的平甲巡洋舰不同,将平面的装甲甲板改成中间平、两边坡的穹面装甲甲板,即穹甲,这种改进对军舰水线附近舷侧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相对于无防护巡洋舰和平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的优势相当明显。自从1881年智利“埃斯梅拉达”号穹甲巡洋舰在英国建成后,各国海军都在跟进这一新型舰种,先后建造了数量可观的穹甲巡洋舰。例如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参战舰船大部分是穹甲巡洋舰。
有了设计图纸,再与美国的造船工业结合,“巴尔的摩”号建造速度很快,1887年5月5日开工,1888年10月6日就下水了,1890年1月7日就交付美国海军服役了。在主要武器配备上,则采用的是美国自己生产的舰炮,203毫米主炮与152毫米副炮,并没有选择英国阿姆斯特朗舰炮或者德国克虏伯舰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阿姆斯特朗舰炮与德国克虏伯舰炮是世界各国海军舰炮选型时的主流选择,当然小口径速射炮主要选择法国哈奇开斯。顺便说一下“巴尔的摩”号的造价,大约为132.5万美元,在19世纪80年代末可是一笔巨款。
“巴尔的摩”号防护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102米,宽14.8米,吃水6.3米,炮盾厚114毫米,指挥塔装甲厚76毫米,穹甲甲板厚63~102毫米,正常排水量4400吨,舰员编制386人。动力为2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10750马力,双轴,航速19节,续航力3800海里/10节。配备4门203毫米/35倍径主炮,部署在舰艏艉的4个耳炮台上。6门152毫米/30倍径副炮,部署在舰体中间6个耳炮台上。另有4门57毫米速射炮,2门47毫米速射炮,4门37毫米速射炮,2门四管诺典费尔德25毫米机关炮,5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从上述性能数据中可以发现,“巴尔的摩”号主副炮并没有采用速射炮,还是老式火炮。这就是服役早的原因,晚2年服役的话,防护巡洋舰就是以配备速射炮为主了。其实早在1888年,意大利就服役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速射炮型防护巡洋舰——“皮埃蒙特”号,其满载排水量不过2900吨,但配备了12门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其中6门为152毫米口径,另6门为120毫米口径。对比之下美国海军太保守了,只配备一些小口径速射炮用来对付敌鱼雷艇攻击。
因此“巴尔的摩”号战力有限,都比不了“秋津洲”号。尽管“秋津洲”号标准排水量只有3100吨,比“巴尔的摩”号少了1000多吨,但配备有4门152毫米速射炮和6门120毫米速射炮,火力投射密度明显大于“巴尔的摩”号。装甲防护上,“巴尔的摩”号稍好一点,但谈不上多大优势。至于航速上,两者最大航速都是19节。两者海上单挑的话,“巴尔的摩”号胜率较低,毕竟火力差太多了。
甲午战争后,各国海军从黄海大战中总结出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速射炮的重用性,战后各国海军都在军舰上增加了速射炮的数量,并且新造的防护巡洋舰大多是全速射炮型。美国海军也不例外,美国海军后来建造的防护巡洋舰也配备了大量的速射炮。值得一提的是,“巴尔的摩”号参加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在马尼拉湾海战中大败西班牙殖民舰队。虽然“巴尔的摩”号主副炮都是老式火炮,但对付弱小的西班牙殖民舰队还是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