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育高地”在江西!他们为孩子编写的“隐藏秘籍”,到底有多牛!
当我们说起古代的书香门第,文人辈出之地时,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江南地区的才子神童有很多。在今天现代人的思维惯性下,我们总觉得江浙地区就是古代人们常说的江南,也只有江浙两省的才子神童在全国范围内是数得上的。然而这其实是现代人一个很典型的误区。在我国古代,江南的具体范畴其实一直都比较模糊,很多时候人们的说法都不一。在我国古代很多时候,其实不只是江浙地区这个所谓的江南出文人才子,其实江西反而才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的一个教育高地,只不过今天的人们在说宋代的江南才子们时,总是习惯性地将江西这块地方给排除出去。
江西这个地方在宋代出才子神童这件事情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首先,江西自古也是很有名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会出现了很多户人家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供自己家的孩子上学。否则都饿着肚子,或者家里缺劳动力,怎么可能有条件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呢?然而除了这一点,宋代的江西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高低,和当地人为孩子们编写的各种启蒙教材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教材完全可以说得上是江西人启蒙的“隐藏秘籍”。当然,江西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和很多事情也都能扯上关系。
时代优势:江西重学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在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得了天下,建立赵宋王朝以后,整个宋代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推行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己手底下的将军们不再有机会能够效仿曾经的自己,再来一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在这样的政治策略下,宋代的皇帝们对文人的态度都非常好,从宋太祖赵匡胤讲整个宋代都不会杀文人开始,后代的几位皇帝陆续继承赵匡胤的政治倾向,甚至逐渐发展成同文人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局面。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皇帝都如此推崇文化,尊重文人的大前提下,宋代民间的人们也开始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不管是那些财大气粗的世家大族,还是小门小户的平民百姓们,都开始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期待着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科举中考取一定的功名,既为自己获得一个好的前途,也能够给整个家族带来源源不断,数不清的好处。
当然,仅仅只是重文轻武这一个单独的政治背景是完全不够的。宋代因为重文轻武的政治政策,导致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一般,所以北宋的边境始终都不安稳,因此在整个宋代,北方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边境地区,始终都没有一个较为安定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皇帝一家子再宣传读书好,考功名很有前途,这些面临着军事压力的地区也很难有多少人可以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教育、读书这项事业当中去,这是客观的时代背景,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
然而江西的地理位置处于华南的腹地,即便是在整个南宋时期,江西地区都没有面临太久的军事压力,江西离前线的距离很远。在这样一个较为安定的背景下,江西的学子们自然可以高枕无忧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江西的这些世家大族、士子文人们也就有了条件去钻研教育,编纂启蒙书籍,大力发展江西的教育事业。
当然,宋代的江西地区教育兴盛,各类启蒙文化典籍众多的时代因素有很多。譬如还有人口因素。宋代的江西地区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人口稠密,人多,小孩子多,启蒙教育自然发展的就好,因为客观的教育需求摆在那里。除此之外,江西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兴盛之地,当地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去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开发出种类众多的启蒙教材。仅仅盘点唐宋时期江西的著名文人,就可以说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陆九渊兄弟、晏殊等等大名鼎鼎的词人、文学家和思想家。更不要说江西地区的书院众多,在宋代,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书院都聚集在江西这块小小的地方。正是这些数不清的客观条件,推动了宋代江西地区教育事业的发达,启蒙教材的繁多。
特色明显:宋代江西的启蒙教育
宋代的启蒙教育拥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就是书院私塾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并重。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宋代的书院占据了全国的三分之一。然而在江西,除了这些能够叫得上名号的著名书院以后,在江西的乡间、农村,其实还存在着更多的农村书院,或者说家族书院。这些书院虽然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从历史的记载中了解它们具体的数字,具体的面貌。但是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书院,为江西地区的启蒙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绝大多数江西的启蒙任务其实都是由这样的书院来完成的。
说完了书院的私塾教育。宋代江西地区的家庭教育同样也十分值得关注。在宋代,许多文人们已经有了编写家训,教育自己家孩子的意识。在这些数不清的家训里,朱熹编写的《朱子家训》应当是较为知名的一个。在《朱子家训》中,朱熹用简单的字句教导自己家族的后人们要如何忠君爱国,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如何要好好学习,将来成就一番功名事业。
当然,宋代的家庭教育不只是有家训教育。家中长辈们的言传身教,细致指点同样也十分重要。宋代欧阳修曾经在小的时候,她母亲对他的家庭教育就十分著名,欧阳修拿荻草练字、学习文化的故事在今天早就已经成为了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从欧阳修的母亲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宋代江西人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追求功名,在家庭教育上花费了多少心思,做出了多少努力。
包罗万象:江西的启蒙教材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宋代江西地区,不管是书院私塾的教育教学也好,还是家族内部的教育和引导,有一本好的教材始终都是十分重要的。说起这些教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既有江西文人们通过筛选,筛选出的过去的经典典籍,譬如《论语》、《孟子》等书籍以外,当地人为了适应当时的教育需求,还编纂过很多符合江西教育的特色书本。这些用作启蒙的书本里内容既包括了对孩子们的道德教育,还包括专门的经学、识字教材以及历史教材。
由此可以看到,宋代江西地区的人们虽然努力重视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够在科考的考场上取得一个好名字,但是江西的人们并不十分功利,他们始终都记得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规律,始终将德育当作启蒙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朱子家训》等许多历史资料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为了更好地进行品德教育,江西地区的教育除了使用官方指定的《孝经》作为德育启蒙的教材,自己还编纂了更多的教材来使用。
除了重视德育,宋代江西地区的启蒙教育还还十分重视教育方法的得当与否。譬如江西地区的教育认为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让孩子们觉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让孩子们按自己说了算,孩子们就很容易有抵触心理。因此宋代江西地区的启蒙教育在德育上首先就是凭借自己家族的家训,让家族的氛围和风气渐渐地影响到孩子,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除了这一点,江西的文人们还是十分讲究从生活中出发,让教材紧贴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许多教材的内容中都可以看到教材细致到开始关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譬如在朱熹的《朱子全书》中,朱熹就写了“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这样的句子。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朱熹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文人,在进行启蒙教育教材的编写时,都能够细心地从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入手。
结语
总而言之,宋代的江西地区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兴盛之地,当地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以及当地人对启蒙教育的重视,共同实现了江西地区产出大量才子文人这一事实。高水平的教材则在江西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些教材的帮助下,不管是书院的夫子,还是家族里的长者,都能够得心应手地对自己家里的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启蒙教育。不管是道德教育,还是经学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均是如此。所以说,江西地区启蒙教育的兴盛不是历史的恩赐,而是江西人民不断奋斗而来的,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人们去关注、学习和探访。
参考文献
《朱子文集》
《宋史》
《宋史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