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能只有浙江大学!浙江把建设12所高水平大学定为教育“一号工程”
宁波出了122 位院士,却没有一所全国前10的大学,这说不过去。宁波和浙江其他城市,都需要建设一批好大学。
提到浙江的大学,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只有浙江大学 —— 作为省内唯一的 “985”“双一流” 头部高校,它就像高教领域的 “独苗”。
可谁能想到,这个 GDP 超 9 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四的 “民富第一省”,全省 111 所普通高校里,“双一流” 仅 3 所,数量和质量都排到全国第 12 名。
这种 “经济强、高教弱” 的反差,成了浙江多年的 “隐痛”。
如今,浙江终于发力了:把建设 12 所高水平大学当成教育 “一号工程”,誓要打破 “只有浙大拿得出手” 的尴尬。
一、浙江高教的 “尴尬”:经济跑在前,高教跟不上
浙江的经济实力早就全国领先,2024 年 GDP 突破 9 万亿元,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制造业都走在前列,可高教资源却一直 “拖后腿”。
最直观的是 “双一流” 数量:全国 31 个省份里,浙江仅 3 所(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比江苏(16 所)、广东(8 所)差了一大截,甚至不如一些经济总量不如它的省份。
更突出的问题是 “资源扎堆”。
全省 47 所普通高校集中在杭州,占总数的 42.3%,剩下 10 个地级市里,很多连一所像样的本科院校都没有。
比如嘉兴、丽水这些制造业或文旅强市,长期缺乏能对接本地产业的高校,企业想招本地培养的技术人才都难。
而仅有的 23 个 “双一流” 学科里,21 个都来自浙大,其他高校连一个能冲 A + 的学科都没有。
这种 “一家独大 + 地域失衡” 的格局,早就满足不了浙江产业升级的需求 —— 数字经济需要计算机人才,高端制造需要工科精英,乡村振兴需要农业专家,可省内高校根本供不上,只能靠 “引进外援”,这也是浙江下定决心建 12 所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原因。
二、下血本建 12 所高水平大学:“一校一策”,重点学科每年补 1 亿
从 2023 年提出 “双一流 196 工程” 开始,浙江就把高教建设当成 “头等大事”。
省委常委会一年开 5 次会专门研究,原省委书记、省长轮番调研 11 所省属高校,连工作推进会都开到了浙江师范大学,就是要给高校 “压担子、给资源”。
最实在的支持是 “一校一策” 和真金白银的投入。
12 所入选的高校,覆盖了理工、文史、医药、财经、艺术等所有领域,每所学校都有专属的发展方案 —— 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攻计算机、电子信息,对接数字经济;浙江财经大学聚焦金融、会计,服务民营经济;浙江农林大学则深耕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对那些有希望冲击 “双一流” 或学科评估 A + 的 “登峰学科”,省财政直接按每年每学科 1 亿元的标准补助,让高校有底气搞科研、引人才,不用再为经费发愁。
到 2025 年,浙江的目标很明确:4 所高校达到 “双一流” 标准,12 所进入全国一流行列,60 个学科冲进全国前 10%。
现在进度已经很明显,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 4 所高校的 “一校一策” 方案早就通过审议,12 个 “登峰学科” 也完成遴选,连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这些新型高校都加入了 “冲刺队”。
三、两条腿走路:自己建 “小而精” 大学,还引名校 “外援”
浙江建高水平大学,没走 “只靠自己攒” 的老路,而是玩起了 “自己建 + 引外援” 的组合拳,既补数量,更提质量。
自己建的重点是 “小而精” 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就是典范,不搞 “大而全”,专门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短短几年就引进了大批院士和顶尖科研人才,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出了不少成果。
2025 年刚获批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更猛,总投资 460 亿元,引进 16 位院士、52 位国家级人才,97% 的教师有海外经历,主打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直接对接宁波的高端制造业需求,首年招生分数线就只比浙大低 2 分,实力可见一斑。
引 “外援” 则是借名校的力补自己的短板。
虽然异地办学政策收紧,但浙江换了思路:签合作协议、建研究院。
比如杭州滨江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续约”,让北航的航空航天技术落地浙江;嘉兴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借名校资源提升自己的工科实力;温州更是引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联合研究院,这是当地首个国外名校共建的研发机构,直接帮温州的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这种 “借船出海” 的方式,让浙江不用从零开始,就能快速提升高教水平。
四、不止建大学,还要让每个地市都有 “心头好”
浙江的高教建设,不只是为了多几所 “好大学”,更要解决 “地域失衡” 的问题 —— 实现 “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
以前,除了杭州、宁波,其他地市的高教基本是 “空白”。
现在不一样了:嘉兴学院成功更名嘉兴大学,结束了嘉兴没有本土综合性大学的历史;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升格为职业本科,成了全国顶尖的职业本科院校,专门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绍兴文理学院在冲击 “绍兴大学”,丽水学院也锚定了 “2030 年更名大学” 的目标。
每个地市都有了自己的高教 “种子选手”,既能培养本地需要的人才,也能带动当地产业升级 —— 比如丽水学院搞生态农业研究,直接帮当地茶农、果农提升产量和品质;绍兴的高校则聚焦纺织技术,助力绍兴的纺织产业向高端转型。
更贴心的是,浙大也在 “输血” 全省。2024 年省内 10 多所高校换领导,至少 6 所的校长、副校长有浙大背景,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的新校长邱利民,以前是浙大求是学院院长,能把浙大的教学管理经验带过去。
这种 “省内资源共享”,让其他高校少走了很多弯路。
五、从 “浙大独大” 到 “百花齐放”,高教终于要追上经济了
浙江花这么大功夫建 12 所高水平大学,本质上是让高教 “匹配” 经济实力 —— 经济要升级,需要人才支撑;地市要发展,需要高校带动;年轻人要就业,需要好学校提供机会。
以前提到浙江高教,只有浙大;未来提到浙江的大学,可能会有杭电的计算机、浙财的金融、西湖大学的科研、宁波东方理工的芯片……
每个领域都有拿得出手的学校,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高教名片。
按照现在的进度,到 2027 年浙江高教竞争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到那时,“浙江只有浙江大学” 的说法,应该会彻底成为历史。
毕竟,一个真正的经济强省,不仅要有发达的产业,更要有能支撑产业、滋养人才的高水平高教体系。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