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霞若担任二传教练,中国女排二传传承延续,张籽萱需过心理关
中国女排的训练馆里,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击球声。站在网前的丁霞目光如炬,手中的排球如同被施了魔法,精准地飞到各个攻击手最舒服的位置。这位年过三十的老将,如今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不仅要在赛场上组织进攻,更要在场下传承二传的火炬。
随着巴黎奥运周期的结束,中国女排正面临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刻。二传作为球队的“大脑”,其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排球,不少球迷最先想到的是霸气扣杀。但实际上,二传手才是整支球队的“方向盘”。记得郎平指导曾经说过:“二传是球队的灵魂,一个好的二传能让整支球队活起来。” 这句话道出了二传位置的特殊性。
在排球场上,二传手不仅要有出色的技术,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每一次传球都是一次决策,关系到进攻的成败。
纵观中国女排历史,从孙晋芳到冯坤,从魏秋月到丁霞,每个辉煌时期都有一位世界级的二传手坐镇。如今,这个传承的接力棒正等待着下一个接棒人。
34岁的丁霞,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她的排球生涯堪称传奇——从最初被质疑身高不足,到成为奥运冠军,她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逆袭的故事。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2021年世界联赛上的一幕:丁霞为了救一个几乎落地的球,整个人飞出场外,重重撞在广告板上。她只是揉了揉肩膀,立刻回到场上继续比赛。
“霞姐就是这样,训练和比赛都特别拼。” 一位年轻队员这样评价丁霞。她的技术特点非常鲜明:传球速度快、战术组织大胆、防守顽强。更重要的是,她在无数次国际大赛中磨练出的心理素质,这正是年轻队员最需要学习的。
在里约奥运会的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面对东道主巴西队,在现场近两万名巴西球迷的嘘声中,丁霞依然沉着冷静地组织每一次进攻,最终帮助球队逆转取胜。
00后小将张籽萱的出现,让很多排球专家眼前一亮。身高1米86的她,具备现代排球对二传手的身高要求,这让她在网前更具威胁。
但是竞技体育从来不只是身体的较量。在上个赛季的联赛中,张籽萱的表现就像坐过山车——时而灵光闪现传出精妙好球,时而因为心态波动连续失误。
记得有一场关键比赛,她在第四局局点时发球失误,随后整个人明显变得拘谨,传球质量也大幅下降。这种心态上的起伏,正是年轻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跨过的坎。
一位资深教练评价说:“张籽萱的技术底子很好,手感和球感都不错。现在最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磨练。”
说到二传手的培养,不得不提魏秋月。虽然已经退役多年,但她的经验对现在的中国女排依然宝贵。
魏秋月的技术特点是传球细腻、节奏掌控出色。她不是那种炫技型的二传,但总能在最合适的时机,把球传到最合适的位置。
2016年里约奥运会,带着膝伤的魏秋月,在关键时刻替补出场,用稳定的发挥帮助球队渡过难关。她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心理课——如何带着伤病和压力,依然保持高水平发挥。
魏秋月退役后,也一直在关注女排二传人才的培养。她曾经在访谈中强调:“二传的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比赛的磨练。要允许年轻队员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
现在摆在女排面前的课题很明确:如何让丁霞的经验得以传承,如何帮助张籽萱这样的年轻队员快速成长。
笔者认为,丁霞出任女排二传助理教练兼替补球员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方案。丁霞作为赵勇的得力弟子,这种事情的确有可能发生,这样既能保证球队二传位置的深度,又能让年轻队员有导师可循。
想象一下训练场景:丁霞可以一边带着年轻二传观摩比赛录像,分析每个回合的决策;一边在训练中亲自示范,传授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张籽萱需要的是更多实战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关键比分时的处理能力。有丁霞在旁边指导,她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这种“传帮带”的模式,在中国体育界有着优良传统。就像当年的赖亚文,作为助理教练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副攻成长。
世界排坛历来重视二传的培养。塞尔维亚的奥杰年诺维奇、意大利的罗比安科,都是年过三十依然活跃在一线的优秀二传。
她们的存在不仅提升了球队的整体实力,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年轻二传的成长。这些老将往往能在训练和比赛中,把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人。
日本女排在这方面做得更系统,她们有一套完整的二传培养体系,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注重二传手的选拔和专门训练。
中国女排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建立自己的二传培养长效机制,让二传位置的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
训练馆的钟声敲响,下午的训练课结束了。丁霞收拾着散落在地上的排球,张籽萱则还在加练发球。看着这一幕,不禁让人感慨:传承就在这些平凡的日常中悄然发生。
中国女排的明天,需要的不仅是球员们的汗水,更需要智慧的传承。让懂的人带领想懂的人,让经历过的人指引正在经历的人——这或许就是中国女排长盛不衰的真正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