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诺奖拿到手软,咋经济快被印度超了?
上周刚从天津回来,我去看了个直升机博览会,那场面真震撼回来的路上我就在想,最近新闻里吵得最热的“日本拿诺贝尔奖”这事,挺值得唠一唠。咱说句实话,这事儿已经过去几天了,现在聊也算冷静点儿,不会被情绪带跑偏。
今年日本科学家又拿了俩奖,物理的、化学的,加起来日本诺奖数量都奔着三十去了,稳坐亚洲第一。你听着是不是挺厉害?偏偏又有个扎心消息说,日本GDP快被印度超过了。这反差一下子就显出来:奖拿得飞起,经济却掉队。咋回事呢?
我那天刷网友评论,有人说这就是“诺奖无用论”,日本人光玩学术,不搞产业。我一开始也觉得这话有点酸葡萄味儿,但后来仔细琢磨,日本确实早在二十年前就定了“50年拿30个诺奖”的目标,人家是有计划地搞科研,不是瞎碰的。那时候日本实力是真硬,经济全球第二,家电、电子全是全球标杆,俺们小时候家里有台索尼电视,都觉得那是身份象征。你看这种积累,不出成果才怪呢。
问题是,日本后来掉链子,就掉在消费品这块儿。以前他们的随身听、掌上游戏机、CD机那叫一个火,现在全给智能手机淘汰了。我那小区的老孔太太家以前非买索尼的音响,今年换手机直接买国产的,她说功能多、便宜、用着稳。这就是日本的尴尬——技术还牛,但市场没啥存在感。
这些年日本企业死守自己那套标准,别人都在搞智能化,它还在琢磨显示屏多加个颜色区别,以为全球都看得出来,结果价格死贵没人买。索尼、松下、夏普这些老品牌,眼看着市场份额被苹果和三星蚕食,连后来那些中国品牌也反杀上来了,日本直接被拍在沙滩上。
说句心里话,日本现在的科研成果还在飞,但都成了“给别人供货”。你手机里用的摄像头芯片可能就是日本造的,但赚大钱的,是装手机那家。这种“给别人养儿子”的感觉,日本人自己也挺无奈的。
我觉得,日本的问题不是没创新,而是太傲了。科研搞得好,但没听市场的声音,老想着走高端路线,结果群众不买账。咱们国家现在也在拼科技,这事儿真得好好借鉴:科研是根,但得有枝有叶,有产品,有人买。
说到这,你咋看?一个国家科研爆发但产业掉队,是不是一种“时间错位”的悲剧?你觉得咱们现在该怎么避免日本这道坑?留言聊聊呗,我挺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