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方抛售3820亿美债,巴菲特清仓中企释放信号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最近劈下的两道闪电,刺眼得让人无法忽视:中国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国国债,抛售规模超过3820亿元人民币;巴菲特彻底清仓比亚迪,终结了长达17年的持股关系。

这不是巧合。

一个动作来自国家主权层面的战略调整,另一个出自全球最老练投资人的冷静判断。

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现实——全球资本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

资本不再只追逐利润,它开始时时刻刻计算安全、制度稳定性与地缘风险。

这不是情绪波动,而是系统性重估。

中国2025年上半年累计减持537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十年新低。

这个数字背后没有临时起意,只有深思熟虑。

美债曾是全球外汇储备的“无风险锚”,但如今,这个锚正在松动。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长期膨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上限沦为政治博弈工具。

美元资产的“安全”属性,早已被现实反复质疑。

更关键的是,美国已经多次动用金融武器冻结他国资产。

俄罗斯近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被冻结,阿富汗70亿美元主权资产被直接接管。

这些不是传闻,是真实发生的金融制裁。

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可能因政治原因被瞬间冻结,任何理性决策者都会重新评估持有美债的风险敞口。

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极其困难。

于是,去美元化不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

中国持续增持黄金,提升非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人民币、欧元、甚至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使用频率显著上升。

中国与巴西、阿根廷、沙特等国达成的本币结算协议,不是象征性姿态,而是构建替代性金融通道的尝试。

减持美债,本质是降低对单一金融体系的依赖。

这不是对抗,而是风险管理。

把所有外汇储备押注在美元体系上,等于将国家金融命脉交由他人掌控。

中国选择“建备用通道”——不是摧毁现有体系,而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有回旋余地。

与此同时,巴菲特清仓比亚迪。

这笔投资始于2008年,回报率超过30倍。

从财务角度看,获利了结完全合理。

但问题在于时间点。

2025年,比亚迪仍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技术实力未受根本动摇。

如果仅看企业基本面,清仓毫无必要。

资本看得更远。

巴菲特投资的核心从来不只是财务数据,而是“可预测性”。

当政策环境变得不可预测,当外资在华经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哪怕企业本身优秀,长期持有的风险溢价也会急剧上升。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芯片管制、审计争端、数据安全审查……这些因素叠加,形成一种“地缘折价”。

国际资本开始重新定价中国资产。

这不是看空中国,而是重新分配风险。

伯克希尔作为全球最理性的长期资本之一,其操作代表一种趋势:全球资本正从“增长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过去十年,高增长可以覆盖高风险;现在,哪怕增长仍在,只要不确定性上升,资本就会撤退或调整结构。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揭示的是一场静默的金融博弈。

如果说过去几年中美较量集中在关税与科技,如今战场已转向金融体系本身。

美债、中概股、跨境支付系统、货币互换机制——这些金融工具正在成为战略筹码。

美国试图通过SWIFT维持金融霸权,中国则加速推进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并与多国建立本币结算网络。

这不是技术升级,而是构建平行金融基础设施的努力。

同样,中国减持美债,不仅是资产配置调整,更是对美元体系依赖度的战略性降低。

特朗普2025年重新执政后,对华政策延续强硬基调,但在经济层面陷入矛盾:既要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又希望中国继续购买美债以支撑其财政赤字。

这种撕裂恰恰说明,美元霸权虽未崩塌,但已不再坚不可摧。

美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同时享受金融特权与战略打压的双重红利。

全球资本格局正在碎片化。

纽约不再是唯一中心。

上海、新加坡、法兰克福、孟买等金融节点的影响力持续上升。

多币种结算、区域性支付网络、央行数字货币跨境试点——这些新机制正在重塑资本流动路径。

东盟推动本币结算,金砖国家探讨共同支付系统,欧洲强调“战略自主”。

全球金融体系正从单极走向多极。

资本流动不再由华尔街单一主导,而是呈现多中心、多路径特征。

这种变化不可逆。

中国并未被动应对。

在减持美债的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份额稳定在3%左右,在跨境贸易结算、外汇储备、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使用持续扩大。

这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争取更多选择权。

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采取激进脱钩策略。

本币结算推进的同时,仍维持与美元体系的必要连接;吸引外资方面,不再唯规模论,而是筛选那些愿意长期扎根、遵守规则、与中国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资本。

这种转变,是对“高质量开放”的真实践行。

这种政策导向倒逼中国企业升级。

过去靠规模扩张、价格战取胜的模式正在失效。

未来能获得国际资本青睐的,必须具备三项能力:技术自主可控、全球合规体系健全、产业链安全稳固。

光有市场不行,还得有制度兼容性与规则适应力。

当然,挑战依然巨大。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资本账户开放不足、金融市场深度有限、汇率波动管理复杂等现实约束。

去美元化也非一蹴而就——美元的网络效应、制度优势、市场深度,短期内无可替代。

但方向已经明确:不能将国家金融安全寄托于单一外部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远未全面脱钩。

双边贸易额依然庞大,产业链深度交织,金融联系并未完全切断。

资本领域的博弈,本质是边界管理,而非你死我活。

双方都在试探底线,也在寻找共存空间。

这种竞合并存的状态可能长期持续。

胜出者不是嗓门最大的,而是能在高度不确定性中保持战略定力、精准判断趋势、果断执行操作的一方。

资本只忠诚于安全与回报,从不忠诚于国家或意识形态。

因此,当看到中国减持美债、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真正该思考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全球金融秩序正在经历何种结构性转变。

旧体系松动,新秩序未成。

机会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形态。

RCEP深化推动亚洲内部贸易投资整合;金砖扩员催生新型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数字货币跨境试点可能绕过传统支付体系——这些,都是中国可以发力的战略支点。

关键在于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同时提升制度吸引力。

必须让人相信:把钱放在中国,不仅不会丢,还能获得合理回报。

这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透明的法治环境、开放的市场准入、高效的监管框架。

回到那两道闪电。

它们劈下的不是恐慌,而是警醒:世界变了,玩法必须变。

用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那些能读懂资本新逻辑、顺应全球金融多极化趋势的人,才可能在变局中占据先机。

风向已转。

资本正在重新定向。

你站在哪一边?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