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抛售3820亿美债,巴菲特清仓中企释放信号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最近劈下的两道闪电,刺眼得让人无法忽视:中国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国国债,抛售规模超过3820亿元人民币;巴菲特彻底清仓比亚迪,终结了长达17年的持股关系。
这不是巧合。
一个动作来自国家主权层面的战略调整,另一个出自全球最老练投资人的冷静判断。
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现实——全球资本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
资本不再只追逐利润,它开始时时刻刻计算安全、制度稳定性与地缘风险。
这不是情绪波动,而是系统性重估。
中国2025年上半年累计减持537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十年新低。
这个数字背后没有临时起意,只有深思熟虑。
美债曾是全球外汇储备的“无风险锚”,但如今,这个锚正在松动。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长期膨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上限沦为政治博弈工具。
美元资产的“安全”属性,早已被现实反复质疑。
更关键的是,美国已经多次动用金融武器冻结他国资产。
俄罗斯近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被冻结,阿富汗70亿美元主权资产被直接接管。
这些不是传闻,是真实发生的金融制裁。
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可能因政治原因被瞬间冻结,任何理性决策者都会重新评估持有美债的风险敞口。
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极其困难。
于是,去美元化不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
中国持续增持黄金,提升非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人民币、欧元、甚至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使用频率显著上升。
中国与巴西、阿根廷、沙特等国达成的本币结算协议,不是象征性姿态,而是构建替代性金融通道的尝试。
减持美债,本质是降低对单一金融体系的依赖。
这不是对抗,而是风险管理。
把所有外汇储备押注在美元体系上,等于将国家金融命脉交由他人掌控。
中国选择“建备用通道”——不是摧毁现有体系,而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有回旋余地。
与此同时,巴菲特清仓比亚迪。
这笔投资始于2008年,回报率超过30倍。
从财务角度看,获利了结完全合理。
但问题在于时间点。
2025年,比亚迪仍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技术实力未受根本动摇。
如果仅看企业基本面,清仓毫无必要。
资本看得更远。
巴菲特投资的核心从来不只是财务数据,而是“可预测性”。
当政策环境变得不可预测,当外资在华经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哪怕企业本身优秀,长期持有的风险溢价也会急剧上升。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芯片管制、审计争端、数据安全审查……这些因素叠加,形成一种“地缘折价”。
国际资本开始重新定价中国资产。
这不是看空中国,而是重新分配风险。
伯克希尔作为全球最理性的长期资本之一,其操作代表一种趋势:全球资本正从“增长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过去十年,高增长可以覆盖高风险;现在,哪怕增长仍在,只要不确定性上升,资本就会撤退或调整结构。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揭示的是一场静默的金融博弈。
如果说过去几年中美较量集中在关税与科技,如今战场已转向金融体系本身。
美债、中概股、跨境支付系统、货币互换机制——这些金融工具正在成为战略筹码。
美国试图通过SWIFT维持金融霸权,中国则加速推进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并与多国建立本币结算网络。
这不是技术升级,而是构建平行金融基础设施的努力。
同样,中国减持美债,不仅是资产配置调整,更是对美元体系依赖度的战略性降低。
特朗普2025年重新执政后,对华政策延续强硬基调,但在经济层面陷入矛盾:既要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又希望中国继续购买美债以支撑其财政赤字。
这种撕裂恰恰说明,美元霸权虽未崩塌,但已不再坚不可摧。
美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同时享受金融特权与战略打压的双重红利。
全球资本格局正在碎片化。
纽约不再是唯一中心。
上海、新加坡、法兰克福、孟买等金融节点的影响力持续上升。
多币种结算、区域性支付网络、央行数字货币跨境试点——这些新机制正在重塑资本流动路径。
东盟推动本币结算,金砖国家探讨共同支付系统,欧洲强调“战略自主”。
全球金融体系正从单极走向多极。
资本流动不再由华尔街单一主导,而是呈现多中心、多路径特征。
这种变化不可逆。
中国并未被动应对。
在减持美债的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份额稳定在3%左右,在跨境贸易结算、外汇储备、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使用持续扩大。
这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争取更多选择权。
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采取激进脱钩策略。
本币结算推进的同时,仍维持与美元体系的必要连接;吸引外资方面,不再唯规模论,而是筛选那些愿意长期扎根、遵守规则、与中国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资本。
这种转变,是对“高质量开放”的真实践行。
这种政策导向倒逼中国企业升级。
过去靠规模扩张、价格战取胜的模式正在失效。
未来能获得国际资本青睐的,必须具备三项能力:技术自主可控、全球合规体系健全、产业链安全稳固。
光有市场不行,还得有制度兼容性与规则适应力。
当然,挑战依然巨大。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资本账户开放不足、金融市场深度有限、汇率波动管理复杂等现实约束。
去美元化也非一蹴而就——美元的网络效应、制度优势、市场深度,短期内无可替代。
但方向已经明确:不能将国家金融安全寄托于单一外部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远未全面脱钩。
双边贸易额依然庞大,产业链深度交织,金融联系并未完全切断。
资本领域的博弈,本质是边界管理,而非你死我活。
双方都在试探底线,也在寻找共存空间。
这种竞合并存的状态可能长期持续。
胜出者不是嗓门最大的,而是能在高度不确定性中保持战略定力、精准判断趋势、果断执行操作的一方。
资本只忠诚于安全与回报,从不忠诚于国家或意识形态。
因此,当看到中国减持美债、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真正该思考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全球金融秩序正在经历何种结构性转变。
旧体系松动,新秩序未成。
机会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形态。
RCEP深化推动亚洲内部贸易投资整合;金砖扩员催生新型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数字货币跨境试点可能绕过传统支付体系——这些,都是中国可以发力的战略支点。
关键在于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同时提升制度吸引力。
必须让人相信:把钱放在中国,不仅不会丢,还能获得合理回报。
这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透明的法治环境、开放的市场准入、高效的监管框架。
回到那两道闪电。
它们劈下的不是恐慌,而是警醒:世界变了,玩法必须变。
用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那些能读懂资本新逻辑、顺应全球金融多极化趋势的人,才可能在变局中占据先机。
风向已转。
资本正在重新定向。
你站在哪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