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AI视频新高度,Sora 2引爆期待,国产应用迎机遇

最近,不知道您在上网刷手机的时候,有没有被一个叫“Sora 2”的东西刷屏?

各种文章标题起得一个比一个响亮,说什么“AI视频迎来历史性时刻”,还提到了一个听起来很新潮的“Sora App”,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是在某个特定节日发布的。

一时间,大家的好奇心都被勾起来了,讨论也炸开了锅:这是真的吗?

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我们拍视频、剪视频的方式要彻底变天了?

我们普通人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拍出一部大片了?

这些疑问和期待,让这个尚未正式露面的“Sora 2”充满了神秘色彩,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大家对这个所谓的“Sora 2”这么兴奋。

文章里提到了一个词,叫“GPT-3.5时刻”,这个比喻特别形象。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在ChatGPT出来之前,很多人也听说过AI能写文章,但感觉那是个很遥远、很专业的东西,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没多大关系。

可ChatGPT一发布,情况完全变了,它就像一个什么都懂的朋友,人人都能跟它聊天,用它写邮件、写方案,一下子就火遍了全球,成了一个真正能用的工具。

所以,大家期待的“Sora 2”,就是希望它能扮演同样的角色,把AI生成视频这件事,从一个只能让技术爱好者惊叹几声的“技术演示”,变成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松上手、实实在在能用的创作工具。

那么,根据网上流传的说法,这个想象中的“Sora 2”到底厉害在哪里呢?

它主要是在几个以前AI视频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第一个,就是它好像真正开始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律了。

以前的AI视频,你让它生成一个皮球掉在地上,它可能给你画一个慢慢瘪下去的软泥,而不是弹起来。

你让它画一杯水倒出来,它可能画得像果冻一样。

这就是因为它不懂什么是“弹性”,什么是“流动”。

但大家想象中的“Sora 2”不一样了,它能理解光线照在不同物体上会有不同的反光,比如丝绸的光泽和石头的粗糙质感;它能理解水滴会溅起水花,烟雾会袅袅升起。

这些细节的真实感,是决定一个视频能不能“骗”过我们眼睛的关键。

当AI能准确模拟这些物理现象时,它生成的画面就不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看起来真实可信的世界。

第二个,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它解决了“人物”的大问题。

在以前,AI视频最让人出戏的就是人物。

你让它生成一个叫“小明”的角色,穿着蓝夹克在公园里散步。

第一个镜头里的小明可能是这个样子,可镜头一转,小明可能就换了件衣服,甚至脸都长得有点不一样了。

这对于想用AI讲一个完整故事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

而“Sora 2”据说能做到“人物一致性”,也就是说,你一旦设定好一个角色,不管让他出现在多少个不同的场景里,从海边到城市,从白天到黑夜,他的长相、穿着、神态都能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个人创作者真的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虚拟演员了,可以让他去演连续剧,去打造一个有持续故事线的IP,这在以前是需要一个庞大团队才能做到的事。

第三个进步,是让视频里的角色真正“开口说话”。

音画同步,特别是口型同步,一直是AI视频的硬伤。

以前生成的视频里,人物说话嘴巴的动作和声音基本对不上,一看就特别假。

而据说新一代的技术能让角色的口型、说话的节奏和他的动作表情完美匹配。

这一下就把AI视频的实用性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它不再只能拍一些不需要对白的风景片或者意境短片,而是可以真正地去拍摄有对话、有剧情的片子了。

如果说上面这些都还只是技术上的升级,那么传闻中一同推出的“Sora App”则是一个更宏大的构想。

它想做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社区和社交平台。

这个平台的玩法听起来非常吸引人。

你可以直接用文字写一段话,比如“一只穿着宇航服的橘猫,在月球上悠闲地钓鱼”,然后AI就帮你生成这样一段视频,你可以直接发布。

更有趣的是,当你看到别人发布的作品时,你还可以进行“二次创作”。

比如你看到朋友发了一段在海边浪漫散步的视频,你可以一键把主角换成两个机器人,或者把场景从海边换到火星上,整个故事的氛围和感觉就完全变了。

这种“重混”文化,让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变成了一种可以互相激发灵感的集体游戏。

平台还可以发起各种话题挑战,比如大家都来生成“假如动物会开派对”的视频,这样就能迅速形成一个内容丰富、互动性极强的生态。

当然,聊了这么多激动人心的前景,我们也要回到现实。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OpenAI官方并没有正式发布名为“Sora 2”的产品,也没有推出所谓的“Sora App”。

我们现在听到的、看到的,更多是基于第一代Sora发布后,整个行业和所有用户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美好想象和合理推测。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讨论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清晰的未来蓝图。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既是需要紧追的挑战,更是百年难遇的机遇。

我们必须承认,在最顶尖的大模型技术上,我们可能还处在追赶阶段。

但是,技术的竞争从来不只是实验室里的参数比拼,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的应用和落地。

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活跃的短视频用户群体,我们的平台在如何运营社区、创造新玩法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而且,我们国内的科技企业也并没有闲着,像清华背景的生数科技推出的Vidu,还有快手公司的“可灵”大模型,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它们生成的视频效果已经非常出色,并且它们天生就更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幽默感。

未来的竞争,很可能不是谁的模型能多生成几秒视频,而是谁能做出一个真正让亿万普通人玩起来、爱不释手的应用。

在这场关于“应用”和“生态”的竞争中,我们不仅有实力参与,甚至还手握着巨大的市场优势。

毕竟,再厉害的技术,最终也要服务于人的生活和娱乐,而如何让技术变得好玩、好用,融入到大家的生活里,这恰恰是我们所擅长的。

所以,对于AI视频的未来,我们完全可以抱有乐观和期待。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