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勋祺奉命 “追剿” 红军,刘湘为何特意嘱咐他 “给红军留活路”?
前言
1935年,在四川地区,郭勋祺刚刚接到蒋介石下达的“追剿”任务,对于如何执行感到十分茫然。
他的上级刘湘对他嘱咐道:“这次带兵出去,别跟红军死磕。给他们留条活路,就是给咱们川军留条活路。”
那个时期,蒋介石向各路地方势力发布严厉指令,要求将正在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阻挡在南方山区地带。
郭勋祺素以武勇著称,却不谙政事,对于刘湘的指令感到困惑:既然是奉命追击,为何还要给对方留有余地?
刘湘看着他困惑的眼神,说出了藏在心里的盘算。
刘湘的“自保之道”
刘湘这话,当然不是什么心软,是看透了老蒋的“借刀杀人”。
他长期执掌四川地盘,地位如同地方霸主,这得益于他掌握军事实力,同时也源于他对当地资源拥有绝对控制权。
凭借“川盐济楚”的贩运通道,他独占盐业生意,每年可获利千万两银子;为了不受干扰,他甚至不惜顶着中央政府的压力坚持发行“川券”,拒绝使用老蒋推行的法币。
这些举动,早就让老蒋对他心生不满。
1934年,蒋介石委派孔祥熙前往四川进行商议,意图将盐税收入收归中央管理,刘湘表面上态度和蔼,暗地里却坚决抵抗,他明确表示:“四川的盐业历来由本地自主,若南京方面想要征收,必须提供充分的法律凭证。”
一次谈话就破裂了,两人从此结下仇恨。刘湘明白,蒋介石一直试图将四川置于南京的统治之下,只是缺少一个借口。
如今红军进入四川,老蒋的追剿命令,看似是针对红军,实则是想借红军的手消耗川军,等川军打疲了,老蒋就能把兵名正言顺地打进四川。
“红军要是被咱们打光了,接下来就该轮到收拾咱们了。”
刘湘对郭勋祺直率表明,你领兵外出,不要真的拼命,能拖延就拖延,能迂回就迂回,万一躲不过去,也不要下狠手,只要红军不在四川停留太久,咱们就算达成目标了。
郭勋祺虽然政治才能平平,却深谙遵从之道。他清楚刘湘对于川军的关键作用,同样清楚维护川军,就是稳固自身的基本盘。
于是,带着这句嘱咐,他率部出发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怪事接连发生:川军的前堵后追往往显得迟缓,有时会在山岭地带迷失路径,兜圈子走了很多弯路,有时又因为物资供应不足,在途中被迫驻扎下来。
费了好大力气才赶上红军的后续部队,但只是做了做样子放了几枪,从来不敢实施真正的包围行动。
就这样,红军顺利从赤水突围,北上进入贵州。
消息传到南京,老蒋气得拍了桌子,却抓不到刘湘的把柄。
毕竟川军“追了”,只是“没追上”。没过多久,蒋介石便将刘湘排除在核心权力层之外,不再让他介入西部追捕的安排工作。
刘湘对此毫不在意,他要的不是老蒋的信任,是保住四川和川军的控制权。
鲜为人知的是,这次看似松懈的围捕行动,不仅使红军得以幸免于难,还为刘湘日后的态度转变暗藏了契机。
他那时大概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却未曾想到,形势的演变会令他从“地方军事领袖”,转变为抗日战场的英勇战士。
刘湘的格局之变
1936 年夏天,成都街头突然热闹起来,却不是喜庆的热闹。
民众手持标志物,分发宣传品,还曾阻拦在日方领事馆筹备机构入口处表达不满,缘由在于对方计划在成都建立领事馆。
东北地区已经失守,华北地区也已沦陷,现在就连西南地区原本被视为安全的地区,也要遭受日本人的入侵,四川的民众无法再继续忍受下去。
刘湘伫立在大川饭店的上层,凝视着楼下如潮水般涌动的示威者,久久无言。
早些时候,他的思绪全被四川的疆域和川军的好处占据,完全没顾及到“国家整体利益”这样的概念。
此次情形不同以往,市民与学生,商会负责人和码头劳工,所有人都在为“保卫成都”、“抵制日本”而努力,这种自发的团结精神,令他内心深受触动。
他召集众人商议,首次在众人面前表明了强硬的态度:倘若连成都都难以守住,即便日本人敢在咱们的国土上肆意妄为,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自称是华夏儿女?
这次表态,是他人生的重要节点,从此他不再局限于四川的局部范围,转而将目光投向国家的整体利益,开始关心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的消息传开,刘湘立刻给南京打电话,表示愿意带部队离开四川,去前线抵抗日本侵略。
为了使老蒋安心,他主动去除了四川省主席的官职,将此职位提供给老蒋委派的人员。他明白,唯有不再执着于对四川的支配权,才能确保川军顺利前往战场。
川军出川那天,重庆码头挤满了送行的人。
老人泪流满面,将食物递给儿子,妇女们纷纷将绣有“抗日救国”字样的鞋垫送到战士手中。刘湘伫立在港口,目睹自己多年心血培养的军队整齐有序地出发,目光中透露出无比的刚毅。
他清楚,四川部队武器落后,粮草匮乏,此次出征许多人或许难以生还,然而他别无选择。国家行将覆灭,即便守住四川又有什么意义呢?
淞沪会战中,川军果然打得惨烈。
士兵们缺少重型火力,便以步枪、手榴弹与日军展开肉搏,成千上万人倒在战场上,但无人选择逃跑。
刘湘并未在后方无所事事,他在武汉掌控全局,既安排军队部署,又亲自为牺牲军人的家属写信表达慰问。
重庆档案馆至今仍存有他当年的几封信件,钢笔字迹略显潦草,但每字都饱含真挚情感:他的儿子为国家献出生命,是全家人的骄傲,他表示将竭尽所能协助对方渡过生活难关。
1938年,万家岭战役爆发,刘湘本人坐镇指挥,率领川军与日军精锐的106师团展开激战。
日军武器装备优越,攻势十分猛烈,川军官兵却凭借顽强意志,一次又一次抵挡住敌人进攻,最终与友军协同作战,成功包围了 106 师团并将其彻底消灭。
可这场胜仗也耗尽了刘湘的体力。他身体本就虚弱,连续多日辛苦工作,又承受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战后体温持续不降,并且频繁地大量咳血。
医生建议他静养,他却摆了摆手表示:“敌人尚未撤离,我怎能停歇?只要我尚有气力,就不能脱离作战指挥位置。”
这年 1 月,55 岁的刘湘在武汉病逝。
他的遗体从武汉运抵成都期间,沿途民众自发地跪在道路两旁为他送行,有人哭着呼喊“一路平安”,从此以后,再无人提及他“川中土皇帝”的封号。
人们怀念的,是那位在“消灭共产党”过程中有所保留的地方军首领,同时也是那位率领四川军队出省抵抗外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挂念战场的民族英雄。
刘湘过去对郭勋祺讲过“让红军一条活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活路”,最初是为自己打算,后来在时光流转中,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为国家留条活路,就是为民族留条活路”的胸怀。
他曾经是掌控一方地区的军事领袖,后来成为为民族牺牲的抗日军人,或许内心有过犹豫,但最终在国家大义面前,做出了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