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055和鹰击19我懂了!戴旭那句没人敢较量,真不是吹牛
戴旭那话,刚听着是有点飘。“全世界没哪个国家敢在军事上跟我们较量”,这话也太满了。
直到看见2025年阅兵式上,99B坦克压过长安街的画面。说实话,打动我的不是坦克有多威风,而是炮塔上那个小小的无人武器站。以前那个机枪手,得探出大半个身子在外面操作,现在舒舒服服坐在炮塔里头,吹着空调,看着屏幕就把活儿干了。就这么个小细节,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钢甲和炮管的对抗了。
战场上,能比对手多活一秒,就是天大的优势。驾驶员自己也说,开着这玩意儿,数据直接显示在头盔上,感觉像在开一部会自己思考的机器。
这种感觉,在高超音速导弹方队出来的时候,更强烈了。鹰击-21、东风-17、东风-26D,这三兄弟往那一摆,明摆着告诉你,咱准备的剧本不止一套,你想防哪一套?特别是那个鹰击-19,这玩意儿是个狠角色。它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等于是一边飞一边从空气里“吸氧”,全程高速飞行,根本不给你反应时间。
这技术,让大洋彼岸还在为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试验头疼的同行们,脸上有点挂不住。2025年美军那份报告里,高超音速武器部署的时间表,又往后挪了挪。
时间不等人,真的。
他们在那边反复论证的时候,我们南边儿的港口里,咸阳舰已经悄悄归队。这意味着,那8艘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055大驱,全都到齐了。四艘在北边,四艘在南边,像两个门神。一艘055就带112个垂直发射单元,里面能塞射程上千公里的鹰击-21。北约那边干脆不叫它驱逐舰,直接划到“巡洋舰”的级别里去了,这算是服气了。
军舰能像下饺子一样,靠的不是运气。翻开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我们的粗钢产量是8亿吨,美国是7000万吨。这不是个冷冰冰的数字,这是航母甲板,是导弹外壳。江南造船厂的老师傅说,现在造船的周期比十年前缩短了三分之一。宁波一家民用船厂,甚至能在三个月内,用民用生产线造好一艘军用补给舰。这种潜力,平时看不见,但它就在那。
当然,这一切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很多人都忘了,1991年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对我们那一代军人的冲击有多大。人家已经开始打电子战、信息战了,我们还在琢磨怎么把坦克开得更快。那是一种几乎让人窒息的差距感。
往前倒,更有意思。1951年,南京军事学院刚成立,刘伯承元帅做了一件让很多人看不懂的事——把国民党战犯请来当教官。让手下败将教我们怎么打仗?这在当时争议很大。但事实证明,正是这步棋,让我们的军队开始系统地学习现代军事理论,走上了正规化的路。
从请对手当老师,到被海湾战争惊出一身冷汗,再到今天陆军的29个信息化合成旅。现在一个普通士兵,拿着终端就能直接呼叫炮火支援。这种变化,是几十年卧薪尝胆换来的。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戴旭那句话,就不是吹牛了。兰德公司2025年那份推演报告写得挺直白,一旦开打,美军在亚太的十几个基地可能会瘫痪。这话不是我们自己说的。
我们承认差距,航母数量不如人,也都是常规动力。但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学题。当你的体系足够强大,能让任何对手在动手前,都不得不反复计算自己会付出多惨重的代价时,威慑的目的就达到了。
就像我们的核政策,永远是“不首先使用”。东风-61、巨浪-3这些国之重器,不是为了砸向谁,而是为了确保没人敢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
如今,在联合国开会,我们的代表发言,场子也安静多了。在亚太,三百五十多艘海军舰艇,近三百万吨的总吨位,这种存在感,让和平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所谓的“没人敢较量”,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打仗,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太懂和平的珍贵。而这种“不好惹”,才是和平最硬的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