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亿美金订单震惊全球!中国AI制药公司凭什么拿下天价合作?
8月5日,一家来自深圳的港股上市公司突然刷屏医药圈。
晶泰科技宣布与DoveTree达成协议,合作金额最高可达59.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30亿。
这笔订单直接刷新全球AI制药领域纪录,而背后的主角竟是一家成立仅9年的中国企业。
要知道,制药行业长期被“三十定律”支配,10年时间、10亿美元投入,成功率却只有10%。
但晶泰科技用“AI+机器人”的组合拳,硬生生撕开了这道铁律。
他们的技术能让药物研发周期缩短一半,成本砍掉90%,连辉瑞、强生都成了忠实客户。
这家公司什么来头?三位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创业,靠物理算法跨界制药。
2016年,他们在一场辉瑞举办的全球盲测中,以100%的预测准确率碾压欧美对手。
马化腾罕见出手投资,谷歌紧随其后,让它成为全球唯一被腾讯和谷歌共同押注的AI药企。
但烧钱速度同样惊人。2023年财报显示,累计亏损接近50亿,账上现金一度只剩7亿。
市场质疑声四起:技术再牛,不能赚钱就是空中楼阁。
直到今年港股上市融到11亿,再加上59.9亿美金订单落地,质疑者才集体噤声。
全球药企为什么疯狂押注AI?未来五年,4000亿美元专利药将到期。
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一个月内砸下近百亿美元,就为抢跑AI制药新赛道。
中国石药集团拉上晶泰科技,和阿斯利康签下53.3亿美元大单,直接对标国际巨头。
晶泰的杀手锏是两套顶级算法,分子结构预测+XtalFold蛋白质预测。
他们用量子物理计算模拟药物反应,再用机器人实验室批量验证,数据实时反哺AI模型。
目前全球300多家机构用了他们的平台,至少10款上市药物背后有晶泰的影子。
他们造了数百台化学机器人,建成全球最大自动化实验集群。
传统药企花几个月筛选的晶型,他们用AI+机器人三天就能搞定。
辉瑞曾公开承认:靠晶泰的技术,一款关节炎药的研发时间从4年压缩到18个月。
但质疑没完全消失。AI制药赛道已挤进超1000家公司,DeepMind等巨头虎视眈眈。
晶泰虽然拿下天价订单,但59.9亿是潜在总金额,首付款只有5100万美元。
真要赚到这笔钱,得先帮DoveTree成功研发出抗癌、抗炎的新药管线。
资本市场的反应很真实。订单公布后股价单日暴涨23%,但三个月内又回落15%。
投资人显然在观望:技术牛逼和商业变现之间,还隔着临床试验的漫漫长路。
更何况,AI预测再准,最终还得过FDA那关,而目前全球尚无纯AI研发的药物获批。
有意思的是,晶泰早已不满足于制药。
他们和协鑫集团签下10亿新能源大单,用AI研发钙钛矿、锂电池材料。
从药片到电池,这套“物理算法+机器人”的模式正在复制到更多领域。
国内同行坐不住了。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纷纷加码AI,但核心算法仍差一截。
国际对手更激进。英国Exscientia的AI药物已进入三期临床,比晶泰快一个身位。
这场竞赛里,59.9亿订单只是开场哨,真正的厮杀还在后面。
三个物理博士当年在MIT做博士后,被波士顿的“药物硅谷”氛围感染,毅然回国创业。
现在他们手握全球顶级药企订单,却坦言:“我们不是药厂,是家科技公司。”
行业内部流传着一个细节:某跨国药企高管参观晶泰实验室时,盯着机器人手臂看了十分钟。
最后憋出一句:“你们这套系统,买一台要多少钱?”
得到的回答是:“不卖硬件,我们只卖算法和解决方案。”
这种傲慢有底气。晶泰的专利墙上有160多项授权,算法精度比传统方法高30%。
但医药圈也有人冷笑:“没有临床数据,再漂亮的算法也是纸上谈兵。”
2025年能否兑现5000万盈利承诺,将成为最直接的试金石。
眼下最焦虑的或许是传统CRO巨头。
药明康德年报里首次提到“AI威胁”,承认部分订单被晶泰这类公司截胡。
一位从业20年的药物研发总监私下吐槽:“我们培养一个化学家要十年,AI学会只要十分钟。”
这场颠覆来得比想象中快。
五年前AI制药还是科幻概念,现在全球前20大药企有16家用了晶泰的技术。
连马化腾都说:“当初投资就是赌他们能重新定义研发效率。”
但定义效率不等于定义成功。
医药史上从不缺技术革命,但最终活下来的都是能把技术变成药片的公司。
59.9亿美金到底值不值?答案或许藏在DoveTree那个5100万美元的首付款里,
先给钱,再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