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一年多,毛泽东当年对苏战略建议,今看更显先知灼见
俄乌战争即将满“一周岁”,这场当初被许多人认为会速战速决的冲突,如今却陷于持续的僵持。号称世界强国的俄罗斯,面对乌克兰为何未能如预期般迅速解决战斗,这让外界感到困惑。对于身处和平国度的我们,这或许只是遥远的国际事件,但对身临其境的当事人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这种出人意料的胶着局面,其深层原因何在?是否存在某种被历史反复验证的战略真理,在现代冲突中被无意间忽视?答案或许深藏于数十年前的一场对话,以及一位东方伟人的先知灼见之中——毛泽东主席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建议,他的思想不仅阐释了当时的局势,也为当前的俄乌战争提供了解决思路。
当年谋略,谁对谁错?
时光回溯到1957年,毛主席率领访问团远赴苏联,与赫鲁晓夫举行了重要会谈。那时的中苏两国,关系正处于友好甜蜜期。会谈中,关于未来战争的策略,两位领导人产生了深刻分歧。
赫鲁晓夫在苏联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导弹之后,表现出极强的自信,他做出一个果断的判断:未来任何战争,核武器都将决定其结局。他坚持必须立即反击,认为一旦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就必须立刻还手。这体现了战斗民族对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偏好。
毛主席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敌人确实可以使用核武器,但我们不能急于还击,需要等待。他提出中国的国防方针应以防御为主,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毛主席指出,孙子兵法中有以守为攻的智慧:当强敌入侵时,不必急于迎战,可以适当后撤,集中兵力,找到敌军弱点,给予致命一击。然而,苏方领导人似乎未能完全领会这种思想。
打仗不仅依靠兵力和武器,同样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毛主席指出了苏联经济方面的不足,与美西方国家在气候、农业和生活物资上的巨大优势形成鲜明对比。苏联广阔的国土靠近北极圈,大部分是苦寒之地,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艰难。二战时期,苏联军队甚至要啃掺杂木屑的黑面包,饮用水也存在污染,导致士兵患上肝炎,而美军则物资丰富,顿顿有肉,甚至有蛋糕和矿泉水。
这些物质条件的差异,让主动进攻对经济并不富裕的东方国家而言,显得极不理智。毛主席的后发制人建议,正是针对这一特点。赫鲁晓夫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他的固执被认为是苏联日后解体的原因之一,而这种“硬攻”思想,似乎也延续到了当下的俄乌冲突。
实战检验,弱能胜强
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核心在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善用“拖”字诀。在解放战争中,这一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蒋介石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其中一个目标直指革命圣地延安。延安作为我军重要的根据地,承载了无数心血。
面对蒋介石的重兵压境,毛主席英明预判,若硬守延安,将挫败我军士气。他果断决定撤离延安,诱敌深入,与敌人长期周旋,设下“瓮中捉鳖”之局,让蒋介石获得表面上的胜利,实则加速其失败。最终,胡宗南的部队攻入了一座空城,随后在青化砭地区落入我军埋伏,被一网打尽。
另一次经典案例是歼灭国民党王牌整编74师。这支部队武器精良,战力非凡,拥有最先进的美式装备。我军武器则相对落后。在泗县战役失利后,陈毅司令与粟裕大将决定遵循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不与强敌正面硬碰硬,而是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
他们灵活运用“敌进我退,敌攻我守,敌逃我追”的战术,通过运动战与敌人周旋,发动群众挖断公路,阻碍敌军重装备的运输,使其变成“瘸子”。我军甚至主动放弃临沂等城市,引诱蒋介石大军深入,使其以为我军已无路可退,从而大举进攻,实则已落入圈套。
在有利时机,粟裕决定破釜沉舟,将所有兵力压上,直攻整编74师。此时敌援军至少需要一两天才能到达,我军已对74师形成合围。同时,74师身处山区,重武器运输受限,反而成为负担。加上其师长张灵甫的狂傲自大,使援军即便赶到也大多做做样子,最终知难而退。
解放军战士一举拿下了令人闻风丧胆的整编74师,这场战役完美诠释了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针和作战思想,载入史册。毛主席还提出“拖”的精髓,就是不与强敌正面硬碰,利用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等方式,慢慢消耗敌人的力量和意志,不硬碰硬,不当莽夫。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曾扬言三个月内吞并中国,结果却被八年抗战生生拖垮。
今日战局,旧辙重蹈?
回看今天的俄乌战争,有北约援助的乌克兰,实力并不逊色于俄罗斯。俄罗斯看似对乌克兰施加了强大压力,实际上,俄罗斯面对的并非仅仅是乌克兰,而是整个北约。这正是毛主席当年预言过的“未来北约之战”。然而,俄罗斯在开战之初未能充分准备,又急于发兵,如今遭受西方国家经济制裁,陷入困境。战场上多次出现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这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背道而驰。
俄罗斯初期攻城略地,表面上占据上风,但土地占领越多,战线拉得越长,经济上的不足就越发明显。这种状况与当年日本企图三个月吞并中国,最终却被长期战争拖垮的历史教训如出一辙。俄罗斯显然没有看清当前的形势,仍试图一举拿下乌克兰。战争已经持续一年多,由于准备不足和西方制裁,经济压力日益加剧。如果俄罗斯当初能采取毛主席“拖一拖”的建议,或许局面会有所不同。遗憾的是,战斗民族的传统使其依旧坚持“硬攻”政策。
战略之光,常照今昔
俄乌战争的胶着状态,再次深刻证明了毛主席战略目光的高瞻远瞩。他的军事思想不只适用于过去,对现在乃至未来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力不对等的较量中,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并不能决定一切。战略上的韧性、强大的经济支撑,以及灵活多变的战术,在“以弱胜强”的局面中,其价值愈发凸显。
俄罗斯明知这些道理,却未能真正践行,依旧坚持自己的战争路线,这令人叹息。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再次警示我们,对历史经验和战略智慧的忽视,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伟人的智慧至今仍让世人折服,其高瞻远瞩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