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8只股票被大股东抛售,涉医疗军工科技!
8月减持潮来袭! 医疗、科技龙头遭集体抛售,单月套现冲击60亿大关!
2025年8月的A股市场,正被一股汹涌的减持浪潮席卷。 短短一个月内,314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抛售股票,董监高群体套现金额高达57.5亿元,同比激增405.9%! 电子行业首当其冲,单月减持金额逼近10亿元,而联影医疗、万达电影、永信至诚等8家热门赛道企业竟同步瞄准8月25日后的减持窗口期,一场资本撤退的“精准踩点”正在上演。
电子行业成“重灾区”。 7月电子企业减持金额达9.76亿元,53家公司股东集体离场。 恒铭达、顺络电子、澜起科技等芯片企业成抛售焦点,后者年初至今股价上涨20%,却被股东中电投控、珠海融英联手套现14亿元。
时间高度统一引爆市场焦虑。 8家公司的减持计划均设定在“公告后15个交易日至3个月内”(8月25日-11月24日)。 例如联影医疗宁波系股东计划减持1.62%股份,万达电影股东莘县融智拟减持2%股份,永信至诚创投股东奇安创投更是一次性抛售4%股权。 这种同步性被投资者解读为“集体避险信号”,引发小盘股恐慌性抛售。
减持规模创五年新高。 2025年1-5月,A股发布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达1202家,同比暴涨135%;控股股东减持比例虽仅占5.6%,同比激增110%。 更触目惊心的是,高管减持占比飙升至41.6%,掌趣科技、龙芯中科等科技企业高管密集套现,被质疑“精准高位离场”。
拉卡拉遭股东“清仓式”抛售。 股东孙浩然6月一次性减持452万股,持股比例从2.45%骤降至零;紧接着联想控股宣布减持26.54%股份,两轮抛压叠加导致股价单周暴跌18%。
“鸡爪大王”蒸发3亿市值的警示。 有友食品实控人赵英宣布减持3%股份后,公司市值四日蒸发3.12亿元。 尽管减持原“个人资金需求”,市场将其解读为“对公司信心不足”,引发连锁抛售。
业绩与减持的背道而驰。 澜起科技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0%,却遭股东套现14亿元;万达电影凭借《唐探1900》拉动票房回暖,仍被机构股东减持2%。 相反,康鹏科技因新能源材料需求放缓,股东联合减持被视作“估值见顶信号”。
创投资本到期撤退成主流。 永信至诚股东奇安创投因“48个月投资期满”减持4%;长青科技、高凌信息的创投股东同样因基金周期退出。 这类减持虽属常规操作,在行业估值高位时密集发生,加剧市场对泡沫的担忧。
“绕道减持”挑战监管红线。 中核钛白实际控制人曾通过衍生品、融券交易变相减持,被证监会重罚2.35亿元。 2025年5月,证监会副主席陈华平再度强调“严打绕道减持”,小米科技等企业仍通过将持股比例压至5%以下规避监管。
个人资金链危机浮出水面。 浩淼科技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员工持股平台却减持套现1352万元;房地产企业荣盛发展预亏95亿元,股东减持被质疑“自救式撤退”。 这类“越亏越减”的操作,暴露股东资金链紧张的现实。
中小市值股票首当其冲。 减持公告后,高凌信息(军工信息安全)、中旗新材(人造石)等小盘股平均异常下跌1.8%。 电子行业小市值公司南大光电减持金额超1亿元,股价单周振幅达25%。
大宗交易暗藏玄机。 联影医疗、万达电影均采用“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组合减持,后者占比超60%。若接盘方为产业资本(如腾讯曾接盘分众传媒),可能转化为中长期利好;若游资接盘,则加剧后续抛压。
错杀机会显现。 立华股份7月遭董事减持1.72亿元,股价反而上涨;富乐德股东减持期间因并购消息刺激,股价逆势攀升。 这类案例印证:基本面强劲的企业(如联影医疗国产替代逻辑)可能因减持砸出“黄金坑”。
警惕三大危险信号:
聚焦大宗交易接盘方身份。 产业资本或国家队接盘(如恩捷股份获董事增持2.61亿元)可能释放信心信号;而游资接盘则需警惕二次抛售。
错杀机会的筛选法则:
绝不触碰“四类减持”:
(注:全文数据及案例均来自上市公司公告及权威财经报道,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