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北伐真的一点胜算都没有?听听粟裕战神的评价!
参考来源:《三国志》《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234年8月,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军中,享年54岁。
这位为蜀汉鞠躬尽瘁的政治家,生命的最后六年都献给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从228年春天的第一次出师,到234年秋天的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先后五次率军北上,试图突破秦岭天险,进军关中平原。
每一次出征都动员了蜀汉几乎全部的国力,每一次撤军都带着沉重的代价。史书记录着这些征战的详细经过,但对于北伐的评价却众说纷纭。
千百年来,学者们对诸葛亮北伐的争议从未停息。支持者认为这是忠臣义士的壮举,反对者则批评这是不自量力的冒险。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历史争论中,一个现代军事家的观点格外引人注目。当20世纪的军事理论与古代战争实践相碰撞时,这段千年前的历史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1】蜀汉建立与北伐背景
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此时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曹魏控制着中原和北方广大地区,拥有最强的国力;孙吴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实力居中;蜀汉偏居西南益州,在三国中实力最为薄弱。
蜀汉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对外,曹魏和孙吴都对蜀汉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攻击。
对内,益州本地豪族对外来政权的忠诚度有限,南中地区更是叛乱频发。220年7月,关羽在樊城之战中败亡,荆州失守,蜀汉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222年8月,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夷陵之战,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蜀汉精锐损失殆尽。这场惨败不仅让蜀汉雪上加霜,也直接导致了刘备的病逝。
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将幼子刘禅和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蜀汉不仅要面对强敌环伺的外部威胁,还要处理内部的政治矛盾。
益州豪族如李严等人,对诸葛亮这个外来政治家并不完全信任。南中地区的土著首领如雍闿、朱褒等人,更是公开叛乱,切断了蜀汉与南方的联系。
225年3月,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历时半年平定南中叛乱。这次南征不仅恢复了蜀汉对南方的控制,还获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孟获等南中首领归降后,为蜀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到227年,蜀汉国内局势基本稳定,诸葛亮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北方。
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提出了北伐中原的战略构想。227年,他在《出师表》中详细阐述了北伐的理由:蜀汉作为汉室正统,有义务恢复中原,匡扶汉室;同时,如果长期处于守势,国力会逐渐衰弱,最终难逃被强敌吞并的命运。
《出师表》中的一句话道出了蜀汉面临的严峻现实:"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句话虽然有些悲壮,但确实反映了蜀汉当时的困境。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蜀汉必须主动寻找突破,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2】第一次北伐的详细经过
228年春,蜀汉举国上下开始为北伐做准备。诸葛亮调集了十万大军,这几乎是蜀汉全部的机动兵力。军队的构成相当复杂:既有从荆州跟随刘备入川的老兵,也有益州本地招募的新军,还有从南中地区征调的少数民族战士。
这次北伐的战略部署相当巧妙。诸葛亮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表面上派遣赵云、邓芝率领一支偏师在斜谷一带活动,佯装要从这里进攻眉县,吸引曹魏的注意力。而他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悄悄绕道祁山,准备从这个方向突然出现在关中平原。
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是从汉中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之一。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如果能够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关中的核心地区。诸葛亮选择这个方向发动攻击,确实出乎曹魏的意料。
228年春末,蜀军突然出现在祁山一带,曹魏在关中的守军措手不及。当时负责关中防务的是曹真,但他的主力部队都被赵云的佯攻吸引到了斜谷方向。面对蜀军的突然出现,关中的各郡县纷纷投降。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太守看到蜀军势大,纷纷举郡投降。一时间,蜀军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关中西部的大片地区。这个结果让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叡大为震惊,他立即派遣右将军张郃率军西进,自己也做好了御驾亲征的准备。
然而,战局的转折点很快就出现了。诸葛亮派遣马谡镇守街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位于今天甘肃省秦安县一带,是连接祁山和关中的重要通道。如果失去街亭,蜀军就会被切断退路,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诸葛亮反复叮嘱马谡,要他在街亭城中据守,依托城防工事与敌军作战。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却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认为居高临下更有利于作战,于是将军队驻扎在街亭附近的一座山头上。
张郃到达街亭后,立即看出了蜀军部署的弱点。山上虽然地势较高,但没有水源,也缺乏坚固的防御工事。张郃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和粮道,然后坐等蜀军自乱阵脚。
几天后,山上的蜀军因为缺水断粮而军心涣散。张郃选择时机发动总攻,蜀军大败,马谡弃军而逃。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祁山,诸葛亮立即意识到整个北伐计划已经失败。
失去街亭后,蜀军在关中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魏军可以随时切断蜀军的退路,将蜀军包围在关中地区。诸葛亮当机立断,下令全军撤退。在撤退过程中,他还上演了著名的"空城计",成功迷惑了司马懿,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蜀军撤回汉中后,诸葛亮严格按照军法处置了相关责任人。马谡因为违抗军令导致街亭失守被处死,诸葛亮自己也上表请求降职三等。这次北伐虽然开局良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蜀汉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
【3】后续北伐的历史进程
228年冬,诸葛亮不甘心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决定发动第二次北伐。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改变了进攻方向和战术。
第二次北伐的目标是陈仓,这是关中西部的一个重要据点,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诸葛亮认为陈仓的防务相对薄弱,而且距离汉中较近,便于后勤补给。
然而,曹魏已经从第一次北伐中吸取了教训,加强了各地的防务。陈仓的守将是郝昭,这位将领以善守著称。他在接到可能遭受攻击的情报后,立即加固城防,准备了充足的守城器械和物资。
蜀军到达陈仓后,立即展开围攻。诸葛亮使用了各种攻城器械,包括云梯、冲车等,试图攻破陈仓城。郝昭则针锋相对,用火箭射击云梯,用钩镰枪破坏冲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围攻持续了二十多天,蜀军始终无法攻破陈仓城。更要命的是,蜀军携带的粮草开始告急,而魏军的援军也在向陈仓快速接近。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只得下令撤军。
在撤退途中,蜀军遭到了魏军的追击。魏将王双率领骑兵紧追不舍,试图给撤退的蜀军造成更大损失。诸葛亮设伏击败了追击的魏军,王双在战斗中被杀。虽然取得了这个小胜利,但第二次北伐总体上仍然是失败的。
229年,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目标是攻取武都、阴平两郡。这两个郡位于今天甘肃省南部,地处偏远,但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这次行动相对顺利,蜀军成功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这是诸葛亮北伐以来取得的为数不多的成功,但收获相对有限。这两个郡地处山区,人口稀少,经济价值不大,对整个战略态势的影响也很有限。
231年2月,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这次他又改变了策略,采用了多路并进的战术。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从祁山方向进攻,同时派遣魏延等将领分别攻打雍县、郿县等地,试图分散魏军的兵力。
这次北伐初期进展顺利。蜀军在上邽一带与魏军遭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蜀军击败了魏军,斩杀了魏将王双的兄弟王平,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好景不长,后方传来的消息让诸葛亮不得不再次撤军。
原来,留守成都的李严向诸葛亮发出紧急军情,声称东吴即将大举进攻蜀汉,要求前线部队立即回师防守。诸葛亮接到消息后,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得下令撤军。
然而,蜀军撤回汉中后才发现,李严所报告的军情完全是虚假的,东吴并没有进攻蜀汉的迹象。李严之所以谎报军情,是因为他负责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担心承担责任才编造了这个谎言。
这件事让诸葛亮极为愤怒,他立即将李严免职,流放到梓潼。李严的掣肘不仅直接导致了第四次北伐的失败,也暴露了蜀汉内部的政治矛盾。
234年2月,54岁的诸葛亮发动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北伐。这次他采用了全新的策略,不再寻求速战速决,而是准备进行长期作战。
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营。他命令士兵开始屯田,准备在前线进行长期的军事行动。这个策略的考虑是,蜀汉虽然国力不如曹魏,但如果能够在敌人的土地上就地取粮,就可以大大减轻后勤压力。
曹魏方面派遣司马懿率军应对。司马懿到达后,在渭水北岸扎营,与蜀军隔河对峙。双方都修筑了坚固的营垒,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这种对峙持续了一百多天。期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决战,但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他认为只要拖延时间,蜀军自然会因为各种问题而撤退。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甚至派人送去妇女的衣裳,暗示司马懿胆小如妇人。但司马懿不为所动,依然坚持不战的方针。
长期的军事对峙和巨大的工作压力,终于压垮了诸葛亮的身体。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54岁。随着这位蜀汉丞相的去世,长达六年的北伐也彻底结束了。
五次北伐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蜀汉不仅没有收复失地,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从表面上看,这确实像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军事冒险,许多史学家也是基于这样的结果来评价诸葛亮的。
然而,这样的评价真的公平吗,当我们跳出传统的成败论英雄的思维模式,用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时,会发现许多被忽视的细节和深层次的问题。
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一个现代军事家的独特观点,为我们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4】现代军事理论对北伐的重新审视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军事将领在研究古代战争史时,对诸葛亮北伐给出了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评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军事家粟裕的观点。
粟裕,这位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的军事将领,对古代战争有着独特的见解。在研究三国历史时,他从现代军事理论的角度重新分析了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得出了令人深思的结论。
粟裕认为,评价一次军事行动不能仅仅看最终结果,更要分析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的选择。他指出,诸葛亮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弱势对强势"的军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被动防守往往意味着慢性死亡。
从军事理论的角度看,弱势一方有三种基本选择:第一是消极防守,等待敌人的攻击;第二是寻求外交解决,通过谈判获得生存空间;第三是主动出击,寻找敌人的弱点。
粟裕分析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前两种选择对蜀汉来说都不现实,只有主动出击才有一线生机。
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无法长期采取守势。益州虽然有险山恶水作为天然屏障,但这种地理优势是双刃剑。
它既能阻挡敌人的进攻,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长期龟缩在西南一隅,蜀汉的国力只会越来越弱,最终难逃被强敌蚕食的命运。
粟裕特别强调了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诸葛亮选择在228年开始北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曹魏虽然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正是蜀汉出击的最佳时机。
曹魏建立后,皇室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司马懿家族的势力不断膨胀,与曹氏皇室的冲突越来越公开化。
各地豪族也不是铁板一块,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蜀汉能够给曹魏造成足够的军事压力,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粟裕还从战术层面分析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艺术。他认为,诸葛亮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多次采用出其不意的战术,确实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第一次北伐的声东击西,成功地迷惑了曹魏的判断,使蜀军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关中西部的大片地区。如果不是马谡在街亭的重大失误,这次北伐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四次北伐的分兵作战,也体现了诸葛亮对兵力运用的精妙理解。通过多路并进,蜀军成功分散了魏军的注意力,在局部战场上形成了兵力优势。
粟裕特别赞赏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采用的屯田策略。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军事思想,试图通过就地取粮来解决后勤补给问题。虽然由于诸葛亮的病逝而没有得到充分实施,但这种思路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多次采用。
【5】北伐战略的深层意义分析
从更深层次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战略。粟裕在分析中指出,蜀汉政权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威胁,更有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蜀汉虽然声称是汉室正统,但这种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恢复中原的承诺之上。如果蜀汉长期龟缩在西南,不思进取,那么这种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益州本地豪族本来对外来政权就不够信任,如果看不到恢复汉室的希望,很可能会转向支持其他政治力量。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出师表》中反复强调恢复汉室的重要性。北伐不仅是军事需要,更是政治需要。通过北伐,蜀汉向内外表明了自己作为汉室正统的决心和能力。
粟裕还分析了北伐对整个三国格局的影响。他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没有直接改变力量对比,但有效地维持了三国鼎立的平衡。
如果没有蜀汉的牵制,曹魏很可能会集中全部力量对付东吴。以曹魏的实力,一旦东吴被消灭,蜀汉就会面临曹魏的全力攻击,结果必然是迅速灭亡。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但也牵制了曹魏的兵力,为东吴分担了压力,间接地延长了三国鼎立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北伐的战略意义超出了蜀汉一国的范围,对整个三国时代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粟裕认为,这种宏观的战略眼光,正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过人之处。
北伐还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敢于主动挑战最强的曹魏,这种勇气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
它向天下人表明,即使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策略,弱者也不是毫无希望的。
这种精神在后来的历史中多次体现。每当弱势政权面临强敌威胁时,诸葛亮北伐的例子都会被人们提起,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伐的价值不仅在于当时的军事效果,更在于对后世的精神激励。
【6】北伐失败原因的客观分析
粟裕在肯定诸葛亮北伐战略意义的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北伐失败的具体原因。他认为,北伐的失败主要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而不是战略决策的错误。
最主要的问题是后勤补给困难。从汉中到关中,需要翻越秦岭,道路险峻崎岖,运输极其困难。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每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后方就需要消耗数倍的人力物力。这种巨大的后勤压力,是蜀汉难以承受的。
粟裕曾经计算过,以蜀汉的国力,维持十万大军在关中作战一个月,需要动员全国几乎所有的运输力量。
这种高强度的后勤消耗,不可能长期维持。每次北伐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必须在后勤崩溃之前取得决定性胜利。
兵力对比的巨大差距也是重要因素。蜀汉全国人口不过百万,能够动员的军队极其有限。而曹魏人口数百万,兵源充足,可以源源不断地增派援军。即使蜀军在某个局部战场取得优势,魏军也能迅速调集兵力进行反击。
地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关中平原虽然富饶,但对蜀军来说完全是异地作战,人生地不熟。魏军则是在本土作战,不仅占据地利优势,还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同时,魏军可以利用关中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机动兵力,而蜀军的退路相对单一,一旦被切断就会陷入绝境。
内部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北伐的效果。马谡在街亭的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李严在第四次北伐中的掣肘,更是让前线的努力功亏一篑。这些问题反映出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关键时刻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
粟裕特别指出,诸葛亮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重要因素。作为蜀汉的实际最高领导人,诸葛亮事必躬亲,工作强度极大。长期的过度劳累,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如果诸葛亮能够多活几年,北伐的结果很可能会不同。
技术装备的差距也不能忽视。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弩等先进器械,但总体而言,蜀汉的技术水平和装备质量都不如曹魏。特别是在攻城器械方面,蜀军明显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了攻坚作战的效果。
粟裕的结论是,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主要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使是最优秀的军事家也很难改变这种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伐是错误的,相反,在那种绝望的情况下,北伐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通过现代军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从结果上看是失败的,但其战略构想、战术运用以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正如粟裕所说,历史不能仅仅用成败来衡量,更要看其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