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铁壁”谭江柏:从奥运绿茵到抗日战场的传奇征程
国家队自掏腰包踢奥运?1936年国足的悲壮真相
1936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柏林前,足球队在东南亚两个月踢了27场表演赛,就为凑够自己的路费——这个事实比任何抗日神剧都来得震撼。
当时政府只拨了17万法币,整个代表团需要22万。差的那5万怎么办?球员们自己挣。他们坐最便宜的船底舱,住最破的旅店,从越南踢到新加坡,两个月里踢出23胜4平,轰进113球。谭江柏这一路独揽18球,这位后来的“东方铁壁”不仅守得住,更能攻得进。
但这不是热血体育漫,是现实。当他们终于站在柏林Mommsenstadion球场面对英国队时,身体早已透支。德国媒体记载,谭江柏在禁区内三次头球解围纳粹青年冲锋队球员的暴力踢击,硬生生守出个“东方铁壁”的称号。
0-2输给英国很丢人?看看数据吧。同一届奥运,东道主德国9-0横扫卢森堡,而这支靠卖艺凑路费的中国队,上半场愣是逼平了现代足球发源地的强队。
更狠的是,奥运归来抗战爆发,谭江柏转身就上了滇缅公路。从球场左后卫到运输队中尉,他带着五千归侨司机,在日寇的轰炸下守护着抗战生命线。翻车了?拍拍土爬起来继续干,物资一箱不能少。
现在想想,那支队伍简直卷出了新高度——既要球场争光,还得自己赚盘缠,最后战场见真章。他们用头球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今天谁还记得,那些在东南亚烈日下踢表演赛的年轻人,和后来在滇缅公路炮火中开车的汉子,其实是同一批人?
#十一月创作计划#
上一篇:永不言弃 逆风翻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