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他27岁当师长,下属陈赓是营长,粟裕是班长,后来为何仅获上将衔,到底是怎么回事?

1927年8月1日凌晨,江西南昌城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正式爆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

在这场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起义中,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主要指挥官外,还有一些年轻军官在同一战场上崭露头角,他们就是周士第、陈赓和粟裕。

1927年的南昌起义中,27岁的周士第已经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周士第在起义时担任第25师师长,统率着约5000人的部队。

这个职务在当时起义军中属于高级指挥官,前程不可谓不远大。周士第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上都有一定积累。在起义前的准备阶段,他就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工作,为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周士第的指挥序列中,陈赓担任第20军3师6团1营营长,而粟裕则是第11军24师72团3营7连的班长。陈赓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军事素质过硬。

粟裕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起义前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队班长,虽然职务不高,但作战勇敢。当时的周士第,无疑是这三位未来将星中的佼佼者。

起义爆发时,周士第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率领的第25师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为起义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第25师下辖第73、74、75团,总兵力约5000人。周士第指挥部队在南昌城郊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成功阻击了敌军的增援部队。在战斗中,周士第表现出冷静的指挥风格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为起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起义后,周士第继续在第25师任职,为部队的整编和训练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组织部队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同时加强政治工作,提高部队的革命觉悟。在周士第的努力下,第25师成为起义军中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戏剧性。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这三位曾经的战友命运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位列十大大将之首;陈赓同样获得大将军衔;而曾经担任师长的周士第,却只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刚刚平息,起义部队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8月3日,按照原定计划,起义军开始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这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带着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期望,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征程。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南下行动会成为起义军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周士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南下广东的途中,起义部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部队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物资的极度匮乏。炎热的天气、崎岖的山路、短缺的粮食和药品,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士兵们衣衫褴褛,许多人赤着脚行军,脚底磨出了血泡。伤病员不断增加,而医疗条件却极其有限。更为严重的是,部队中的士气开始低落,一些士兵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了怀疑。

9月下旬,起义军到达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地区。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南下潮汕,朱德率领第25师和第9军教导团约3000人留守三河坝,与国民党军钱大钧部约2万余人展开激战。

这场战斗从10月1日开始,持续了三天三夜。周士第作为第25师师长,指挥部队在笔枝尾山、龙虎坑等地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第25师表现英勇,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河坝战役后,第25师的损失极为惨重。经过三天激战,部队减员过半,弹药几乎耗尽,粮食供应也中断了。更为严重的是,主力部队在潮汕地区失利的消息传来,给部队士气带来了沉重打击。

士兵们开始出现悲观消极的情绪,有人开始质疑革命的出路,甚至出现了逃兵现象。作为师长,周士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时的周士第,内心也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他亲眼目睹了部队在三河坝战役中的惨重损失,也听到了主力部队失利的消息。革命形势的急转直下,让这位年轻的师长开始对革命的前途产生疑问。

同时,周士第自己也身患疟疾,高烧不退,身体极度虚弱。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影响其一生的决定。

周士第以前往香港寻找党组织汇报情况并请示下一步行动为名,离开了部队。1927年10月中旬,周士第离开三河坝,前往香港。在香港,他确实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汇报了三河坝战役后的情况。

然而,完成任务后,周士第并没有返回部队,而是在亲友的资助下,前往南洋养病。这一决定,使他中断了与党组织的联系。

在南洋期间,周士第的病情逐渐好转。然而,他并没有立即考虑归队的问题。1928年初,周士第来到上海,加入了当时被称为"第三党"的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这个组织由邓演达等人领导,主张反蒋,但不认同共产党的革命路线。周士第加入这个组织,表明他此时已经试图脱离共产党的领导,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周士第在上海期间,参与了"第三党"的一些活动,主要从事反蒋宣传工作。然而,这段经历并不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士第逐渐认识到,"第三党"的道路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同时,他也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离开部队的决定。

1928年下半年,当周士第开始尝试与党组织重新建立联系时,距离他1927年10月离开三河坝部队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这位曾经担任第25师师长的军事干部,此刻面临着比战场更严峻的考验——重新获得党组织的信任。

周士第脱离党组织的时间长达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革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始形成。

1928年,周士第通过秘密渠道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表达了回归的意愿。然而,组织上并没有立即接纳他。经过6年的分离,党组织需要对周士第的政治立场进行严格的考察。这个考察过程是漫长而严格的,涉及到对周士第过去几年言行的全面审查。

1929年初,周士第在香港与党组织的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离开部队的原因、在南洋期间的经历,以及加入"第三党"的过程和思想转变。组织上认真听取了周士第的陈述,但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

此时,党组织对周士第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离开部队的真实动机;二是他在南洋期间的具体活动;三是他加入"第三党"的背景和原因;四是他对革命形势和党的路线的认识。

1929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周士第前往红军大学工作。这个安排既是组织对他的考察,也是给他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在红军大学期间,周士第主要负责军事理论的教学工作。

他凭借扎实的军事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红军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然而,此时的周士第在党内仍然处于考察期,没有恢复党籍。

1930年代初,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周士第跟随红军大学辗转各地。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周士第作为红军大学的工作人员,也参加了这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艰苦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红军将士们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雪山、草地、饥饿、疾病,每一步都充满生死考验。

在长征途中,周士第的表现得到了组织的关注。他坚持跟随部队行军,没有因为个人原因掉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革命精神,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特别是在过草地时,周士第主动帮助体弱的同志,展现了革命军人的优良品质。这些表现,为他的重新入党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长征的严峻考验,周士第的重新入党问题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陕北,经由罗贵波的推荐和作保,周士第被党组织批准重新入党。罗贵波是周士第在革命早期的战友,他了解周士第的历史和思想转变过程,为他的重新入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重新入党后,周士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革命工作中。他先后在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职,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士第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重新回到战斗岗位。

然而,6年的空白期给周士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具体来说,6年的空白期给周士第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

影响了革命的连续性。在1927-1933年间,中国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关键时期。周士第的缺席,使他错过了这一时期的重要革命实践,也影响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连续性。

其次,影响了资历的积累。在周士第脱离组织的6年里,其他革命同志在战斗中不断成长,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资历。而周士第的这段时间相对空白,使得他在资历积累上与其他同志相比存在差距。

而周士第的空白时期,陈赓和粟裕却始终坚守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1928年,陈赓在红四军担任营长,参与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他调任红四军参谋长,协助朱德、毛泽东指挥作战。1930年,陈赓担任红十二师师长,在反"围剿"作战中表现出色。1931年,他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参与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反"围剿"作战。

粟裕的情况同样如此。1928年,粟裕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在红四军担任班长、排长。1929年,他随部队转战赣南、闽西,参与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0年,粟裕担任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团长,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31年,他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周士第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这是一个重要的职务,但主要是担任参谋工作,未能独立统领一个战略方向。

周士第在120师主要负责军事计划和作战指挥的辅助工作,虽然为部队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但与独立指挥一个战略方向的将领相比,其军事指挥才能的展示机会相对有限。

而陈赓和粟裕则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陈赓在1937年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他带领的386旅成为八路军的一支劲旅,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

陈赓指挥部队在娘子关战斗、长生口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等战役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特别是在香城固战斗中,陈赓指挥部队设伏,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模范战例。386旅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粟裕在1938年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他在1940年奉命率部挺进苏中,独立开辟、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粟裕在苏中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1944年,粟裕指挥车桥战役,歼灭日军460余人,伪军48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解放战争时期,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周士第在1946年担任晋北野战军司令员,1948年担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他是一位优秀的兵团司令员,但在作战中更多时候受到徐向前的领导。周士第参与指挥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在战略决策和独立指挥方面,其角色相对有限。

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则更高。1946年,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1947年,中央军委组建陈谢集团(陈赓、谢富治集团),作为战略突击集团直接受中央军委指挥。陈赓指挥部队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经略中原。

1948年,他担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陈赓作为战略突击集团的统帅,其地位比兵团司令员更高,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更为突出。1946年,他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他指挥了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

1948年,粟裕指挥济南战役,攻克济南,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1948年底至1949年初,他指挥淮海战役,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性战役。

1949年,他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粟裕作为方面军统帅,指挥了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性战役,充分确立了他"军事天才"的定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陈赓和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功和贡献等级确实超过了周士第。陈赓作为战略突击集团的统帅,粟裕作为方面军统帅,他们在关键时刻承担了更重要的军事指挥任务,展现出更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而周士第虽然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在独立指挥战略方向和承担关键军事任务方面,与陈赓和粟裕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综合考虑军事才能、战功贡献、革命资历和政治表现等多个因素。周士第虽然在重新入党后表现优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上述历史原因,他的军衔最终止步于上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