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二次解体”警钟敲响?出人意料,率先骚动竟是鞑靼斯坦,而非车臣
俄罗斯正在经历某种缓慢的瓦解过程。这个判断从2022年春天开始变得具体。西方世界的制裁不是一次性打击,更像持续不断的压力测试。卢布汇率像失控的弹簧,能源出口渠道被逐个掐断。超市货架上的价签每周都在刷新数字。
民众的忍耐力接近临界点。
那些远离莫斯科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自治愿望正在重新抬头。关于国家解体的讨论不再是学术沙龙里的空谈。1991年的历史阴影突然变得清晰可辨。
联邦结构的裂缝正在扩大。这不是秘密,很多地缘政治观察者都在重复这个警告。
按照常理推断,车臣应该是最先脱离轨道的那节车厢。两次残酷战争的记忆还没有完全褪色。那里对独立的执着几乎成了某种精神遗传。
现实总是喜欢打破预期。
最先显露分离迹象的居然是鞑靼斯坦。那个伏尔加河畔的共和国向来表现得温顺服从。
车臣现在的稳定状态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上。九十年代的战争消耗了太多东西。莫斯科最终用财政控制和军事威慑重建了秩序。
卡德罗夫与克里姆林宫的关系更像某种商业合作。他的政治生命完全依赖中央政府的输血。车臣的经济自主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方预算的百分之八十需要莫斯科拨款。
这种情况下谈论独立是荒谬的。维持现有状态已经是极限操作。
所以我们会看到卡德罗夫不断强化他的忠诚表演。这种表演的强度恰好反映了真实的不稳定性。
车臣部队在乌克兰前线的位置很靠前
他们作战特别积极
这种积极性可以换取莫斯科更多的资金和权力分配
卡德罗夫经常公开表态
他说车臣永远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境外研究机构卡内基基金会做过分析
他们认为车臣现在反而是俄罗斯内部稳定的典型
这个地区被彻底套牢了
根本动弹不得
鞑靼斯坦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个地方位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首府喀山是个大城市
四百多万人口里超过一半是鞑靼族
他们是突厥人的后裔
信仰伊斯兰教
这和俄罗斯主流的斯拉夫文化差异很大
和东正教信仰也不是一个体系
历史上鞑靼人确实强盛过
他们的前身喀山汗国在15世纪时很强大
当时能和莫斯科公国抗衡
控制着伏尔加河流域的贸易通道
军事实力相当可观
1552年是个转折点
伊凡雷帝的军队攻破了喀山
之后就是一段艰难时期
清真寺被摧毁
民众被迫改信基督教
这种历史记忆会一直留存
苏联解体的时候
鞑靼斯坦是闹得最厉害的共和国之一
他们在1990年宣布了主权
两年后还举行了公投
超过六成的人支持成为主权实体
当时的叶利钦政府很头疼
因为鞑靼斯坦有石油资源
石油产量在全国排第二
工业基础也很扎实
最后在1994年签了个特殊条约
给了鞑靼斯坦很大的自治权
相当于国中之国
普京上台后,鞑靼斯坦的日子就变了。
权力一点点往中央收。
2017年那份特殊地位条约没再续签。
他们领导人的总统头衔被换成Rais。
这事像根刺扎在当地人心里。
乌克兰战争把旧账全翻了出来。
经济往下走,能源产业先遭殃。
去年九月动员令是个转折点。
凭什么让我们的人去打斯拉夫人的仗。
喀山街头有人抗议,水炮对着人群冲。
今年一月议会还想拖时间。
二月就直接把头衔改了。
自治的最后一点面子也没留住。
当地报纸写得很直白。
鞑靼语课时砍掉三成。
喀山大学学生上街,抓了二十几个。
鞑靼斯坦想独立吗。
文化历史经济都够格。
但它没条件。
四周被俄罗斯领土围死。
能源交通全捏在联邦手里。
更麻烦的是,四成人口是俄罗斯族。
内部根本统一不起来。
民调数字不会说谎,真正支持彻底独立的大约四分之一。
地方领导层很实际,他们和中央保持联系,同时从中东拉投资。
对抗被小心地回避着。
但火苗还是窜起来了。
斯德哥尔摩的会议室里,流亡海外的鞑靼活动家讨论着主权恢复。
乌克兰官方文件上,那片土地已经被标注为被占领状态。
俄罗斯这艘船正在漏水。
车臣用巨额资金暂时安抚住了。
鞑靼斯坦和巴什科尔托斯坦这些地方,有钱有文化,他们的不满更麻烦。
达吉斯坦在战争中损失惨重,雅库特的资源不断被抽走。
二次解体不会明天就来。
种子已经埋进土里。
强权和金钱构筑的统一体,正在被战争慢慢啃噬。
中央财政收紧,强力手段也开始失效。
那些有历史有文化的民族会先考虑自己的路。
鞑靼斯坦的动静是个开始。
它像个压力表,显示着联邦内部的真实状况。
温度计的水银柱还在往上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