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挂三油箱才敢出门!歼16天生自带油库,这代差咋说?
老实说,这阵子网上冲浪,歼轰-7“飞豹”跟新来的靓仔歼-16组队出镜的画面,简直是刷屏级的存在。
那感觉,咋说呢,就像单位里功勋卓著、头发没剩几根的老部长,带着新来的、刚从常春藤毕业的高材生熟悉业务,画面和谐又透着一股子莫名的心酸。
但凡视力在0.5以上的,都能一眼瞅见,老“飞豹”每次出门,身上都跟长了仨肿瘤似的,雷打不动挂着三个副油箱。
那副德行,活脱脱就是一个重度“续航焦虑症”患者,生怕半路撂挑子。
旁边那位歼-16小哥倒好,一身清爽,两手插兜,跟出门买菜顺道体察民情似的。
这俩爷们儿往一块儿一站,那戏剧冲突感,绝了!
一个是用绳命在“续命”,另一个是云淡风轻地“开挂”,原谅我,是真的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要聊咱“飞豹”这老哥们,那真得把日历往前翻个几十年。
想当年七八十年代,咱的航空工业还在泥潭里刨食呢。
人家美苏争霸玩得正嗨,战斗轰炸机这种高端货色,跟下饺子似的。
苏联有苏-24“击剑手”,美国有F-111“土豚”,欧洲还有个“狂风”搅局。
回看咱们自己,手里头就个歼-6、歼-7,去跟人家玩千里奔袭?
别逗了,那不叫亮剑,那叫上门送温暖。
就在这快揭不开锅的时候,咱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英国佬手里搞来了“斯贝”发动机的技术,海军航空兵当时就跟中了彩票一样,立马拍板,这才有了后来的“飞豹”。
1998年,“飞豹”正式入列。
在当时,这家伙绝对是全村的希望。
挂弹量大,航程也说得过去,总算解决了我们“胳膊短”的老大难问题。
后来跟引进的苏-30搭伙,一南一北,撑起了我们十多年的海空门面。
那时候,“飞豹”在东海硬刚F-15J,那也是一点不虚的。
可英雄也有气短时,它有个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油箱太小”。
有小道消息说,歼轰-7A把机身掏空了也就能塞个6.5吨左右的燃油,这对一架动不动就要去远海出差的战斗轰炸机来说,简直就是“先天性贫油”。
怎么办?
凉拌。
成年人的世界里,问题总比办法多,但硬着头皮也得上。
最简单粗暴的法子,就是外挂副油箱,而且得挂满。
于是乎,那个经典的“三桶油”造型就诞生了。
作战半径倒是给硬生生续到了1650公里,关键的海上生命线算是勉强能够着了。
可这么干的副作用也大得离谱,歼轰-7A浑身上下11个挂点,能挂重磅炸弹和导弹的重载挂点就5个。
仨油箱一上身,直接废了三个,能干活的重载挂点就剩下俩。
这就跟打游戏似的,你要么选“无限体力”但只能带一把小手枪,要么选“满配神装”但走两步就得喘气。
视线一转,再瞧瞧歼-16这位爷。
那家伙,简直就是“爽文”里走出来的男主角。
2016年才算正式官宣,一出场就把桌子给掀了。
人家根正苗红,是重型战斗机出身,身板儿壮,底子厚。
机内燃油?
起步就是9吨,乐观点的估计能有10吨。
这概念就是,他出厂就自带PLUS版的超级油箱,根本没得过“续航焦虑症”这种富贵病。
光靠内油,溜溜达达飞个1500公里,跟你家“飞豹”老哥外挂三油箱跑出来的成绩差不多。
最气人的是什么?
是人家不仅腿长,胃口还好。
歼-16足足12个外挂点,一半是重载的,理论上能挂12吨的家伙事。
选择困难症?
不存在的。
鹰击反舰导弹、远程空地导弹、霹雳空空导弹……但凡库里有的,都能给它挂满,而且是“满油满弹”的顶配状态出门。
你还在那纠结是带充电宝还是换洗衣服,人家开着一辆油箱无限、后备箱能塞下一头成年非洲象的房车,高唱着“我全都要”就出发了。
这种碾压,可不光是油和弹。
论速度,“飞豹”撑死了飞个1.7马赫,在这五代机都快白菜化的今天,这速度多少有点不够看。
歼-16呢?
2马赫以上的速度,配上那“千里眼”有源相控阵雷达,不光能当个炸弹卡车,还能随时变身空优战斗机,客串一把“空中刺客”的角色。
当然了,把“飞豹”贬得一无是处也不客观。
毕竟当年造了200多架,总不能一句话就让老将解甲归田。
况且,升级版的歼轰-7A2,现在也能挂霹雳-17这种超远程的“狙击枪”了,专门干些“防区外打击”的脏活累活。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皮实、耐操。
在如今这个讲究“高低搭配”的年代,你总不能让歼-16这种浑身金贵的“尖子生”去干纯粹的体力活吧?
所以,现在这种新老混搭的编队,其实是门艺术。
让歼-16这样的全能高手负责清场、控局、保护后排输出,再让“飞豹”这样的重装战士,心无旁骛地揣着一肚子炸弹去砸开对面的“高地塔”,分工明确,效率最大化。
说到底,歼轰-7那三个看着有些笨拙的副油箱,装的已经不只是燃料了,那是一整代人的奋力追赶和心酸无奈。
而在它身边呼啸而过的歼-16,则用一种近乎“凡尔赛”的方式告诉世界:时代,真的变了。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真的就看不到“飞豹”挂着三桶油的身影了,但江湖上,肯定会一直流传着这位老将悲壮又倔强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