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没有我们,中国人一万年也搞不出核潜艇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刚站稳脚跟,经济基础薄弱得像一张薄纸,国家领导层却下定决心要搞核潜艇。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因为核潜艇代表着水下战略威慑,能让国家在国际博弈中多一张底牌。
1958年夏天,项目正式批复,中国代表团带着蓝图和技术需求,赶到莫斯科求援。苏联那时技术领先,理应是可靠伙伴,可没想到,谈判桌上气氛冷冰冰的。赫鲁晓夫亲自露面,苏联专家高高在上的劲儿藏都藏不住,直截了当甩出一句:“没有我们的帮助,中国人一万年也搞不出核潜艇。”
援助没谈成,项目差点夭折,但这句嘲讽反而成了催化剂,逼着中国走上自力更生的老路。
要说这核潜艇的灵魂人物,非黄旭华莫属。
他1926年3月12日出生在广东汕尾海丰田墘镇,家里开小诊所,父亲是草药郎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时候,黄旭华帮着抓药,双手沾满草药味儿,本来家里盼着他接班学医,可十二岁那年,日本飞机轰炸小镇,他想,国家弱小,医术再好也救不了大局。
从那起,他转了心思,立志学造船,保家卫国。1945年考进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校迁重庆上课,他埋头啃书,蒸汽机和流体力学那些玩意儿,笔记记得密密麻麻。
1949年毕业,拿到船舶制造专业文凭,同年入党,从上海调到北京船舶工业局。起初干常规潜艇设计,画图纸时总加班,铅笔尖磨秃了多少回。1958年项目启动,他被点名进京。
1960年,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打包走人,带走成箱资料,留下实验室空荡荡的。黄旭华接过副总工程师担子,领着十几人骨干,挤货车去葫芦岛基地。
那地方偏僻,海风咸腥,条件苦得没法说。没电脑,全靠算盘和对数表推数据,一组参数得验上千次,手指拨珠子拨得生疼。
资金短缺,钢材采购层层审批,他亲自跑北京,火车颠两天两夜,报告递上去,手掌压出红印。项目一度搁置,停摆两年,大家散开干杂活,他去仓库清点铁箱,灰尘呛得直咳。
1964年重启,他组织夜校,教流体力学,雨天棚子漏水,伞举着听课。技术关卡一个接一个,艇体线型优化、水动力阻力计算、核反应堆中子通量,这些难题砸下来,像山压顶。他带头攻关,反应堆核心从头设计,模拟堆建起后,转旋钮记录温度曲线,指针走过午夜也不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12月,水滴线型方案敲定,中央批准,艇长99米,排水量超5000吨。1968年初,首艇401开工,船坞脚手架搭起,钢板切割火花四溅。
1970年12月26日,下水,海面微澜,艇身滑入水道。试航更考验人,1971年8月,切核动力,仪表跳动,深潜200米,水压挤壳。数据反馈,北京汇总,偏差分析一轮轮。
1974年8月1日,091型正式入列,中国海军多了一柄利剑,美苏英法后第五。
别人二三十年的事儿,他们12年干成,这里面全是汗水和脑力。
091型是汉级,北约代号,第一代攻击核潜艇,共建5艘,部署北海舰队。艇壳水滴形,围壳舵,锥形尾舵,推进高压蒸汽轮机,功率大但噪音高。
首艇长征一号,排水量5500吨,水下航速25节,装备533毫米鱼雷管,射程远。1980年,五艇齐备,实力厚实。二代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1981年开工,艇长长排水大,反应堆功率翻番。1983年方案定,江南船坞扩建,吊车林立。
1987年12月31日,首艇远航成功,烟迹隐现海面。092入列,导弹齐射试,轨迹弧光。中国战略核力量多一环。
中国核潜艇从091起步,步步升级。093型第二代攻击核潜艇,拉长水滴壳,噪音低,取代091。首艘2014年生产,葫芦岛滞留,卫星图可见。
2010年代,094战略艇服役,巨浪导弹搭载。2006年,093下水,审图红笔痕迹深。这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靠一代代人接力。
黄旭华的付出,像海底暗流,推着队伍前行。
回想苏联那句“一万年”,如今听来,像个笑话。
中国从零到有,核潜艇队巡海,深蓝影踪。
苏联解体后,他们的遗产散了,中国却稳扎稳打。
黄旭华的传奇,不是孤例,是无数工程师的缩影。
核潜艇深潜,人生亦然,埋头苦干,总有浮上海面那天。
参考资料
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是如何诞生的 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