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合作方给公司的28万经费被部长莫名截胡,我知道后没声张,上面来人调查时,我:谁负责的项目谁知情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创作,部分情节经过艺术加工,人物均已化名处理,旨在呈现职场生态与人性复杂。

"关于这笔合作经费的去向,在座各位谁能给个说法?"

调查组组长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地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

部长陈建国抹了把额头的汗,欲言又止。财务主管低着头翻账本,手指微微发颤。

组长的视线最后落在我身上:"李明,你是项目对接人,应该最清楚。"

我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组长,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顿了顿,缓缓放下茶杯。

"谁负责的项目,谁知情。"

01

2023年3月,我入职宏达科技公司市场部。

公司不大,中型互联网企业,正处于转型期。会议室的空调坏了两个月没人修,茶水间的咖啡机总是缺豆子。这些细节都在说同一件事——缺钱。

部长陈建国48岁,在公司待了12年。

第一天报到,他拍着我的肩膀:"小李,好好干。公司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

他的手掌很重,像是要把什么东西压进我的肩膀里。

入职第三天,陈部长把我叫进办公室。

"有个项目交给你。"他递过来一份文件,"江南数据公司的战略合作,你负责对接。"

我翻开文件,对方项目负责人是周总,承诺28万专项经费支持。

"这个项目很重要。"陈部长点了根烟,"做好了,大家都有好处。"

项目启动会开了整整两个小时。陈部长全程主持,说了很多关于战略布局、长远发展的话。我记下要点,负责会后整理纪要。

散会时,陈部长单独留下我:"周总那边,你多联系。经费的事,盯紧点。"

我点头:"明白。"

他看着我,眼神里有某种期待,又像是在试探。

02

4月中旬,周总来电。

"李专员,经费已经打过去了,28万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愉快,"咱们的合作正式启动。"

我立刻去找陈部长汇报。

他正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看到我进来,匆忙挂断。

"陈部长,经费到账了。"

他站起来,走到窗边:"多少?"

"28万,周总刚确认的。"

"好,好。"他连说了两个好字,转过身来,脸上的笑容很灿烂,"这事办得漂亮。"

下午,财务部打来电话确认,钱确实进账了。

但陈部长的指示是:"先放着,统一规划。"

项目推进会上,团队成员列出了采购清单。设备更新需要12万,人员培训8万,市场推广5万。

陈部长听完,在笔记本上画了几个圈:"方案不错,但要优化。"

"什么时候能批?"技术组长问。

"再等等,集团可能有新指示。"

会议室里响起窃窃私语。我看向陈部长,他的目光避开了所有人。

之后的两周,我给周总汇报了三次进度。每次都说"正在推进",每次都能感觉到对方语气里的疑惑。

"李专员,经费是专项的,要抓紧用起来。"周总提醒我。

"明白,我们正在制定详细方案。"

挂了电话,我坐在工位上,盯着电脑屏幕发呆。

03

5月初的一个下午,我去财务部核对项目预算。

刘姐不在,办公桌上的电脑没关。我凑近看了一眼,财务系统正开着。

28万经费的支出记录清清楚楚:10万显示"市场活动费",8万显示"业务招待费",还有10万的去向写着"待定"。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李专员?"刘姐端着水杯回来,看到我站在她的电脑前,脸色变了。

"刘姐,这笔经费..."

"陈部长审批的。"她快速关掉页面,"都是正常流程。"

我没再多问,回到工位上查阅公司财务制度。部长级别确实有这个审批权限。

当晚,周总又来电话催问进度。

"设备什么时候能到位?"

"快了,正在走采购流程。"

"李专员,咱们合作要讲诚信。"他的语气有些不满。

"周总放心,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我挂了电话,望着窗外的夜色。城市的灯光很亮,但办公室里的空气却让人窒息。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留心。

陈部长最近频繁外出,说是跑关系拓展业务。他的车是新换的,手腕上的表也换了款式。

部门会议上,有人问起项目经费的事。

"在重新规划。"陈部长的回答总是这样,"大家不要着急。"

没人敢继续追问。

我开始悄悄保存邮件记录、会议纪要、财务截图。每一份文件都备份两次,一份存在公司电脑,一份存在私人邮箱。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

04

5月底,陈部长找我单独谈话。

"小李,最近辛苦了。"他给我倒了杯茶,"项目的事你就按我说的汇报,细节不用太清楚。"

"什么意思?"

"你负责对接就行,其他的我来处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明白吗?"

我端起茶杯:"明白。"

他看着我,似乎想确认什么。我保持着微笑,没有让任何情绪泄露。

那天晚上,我坐在出租屋里想了很久。

直接举报?我刚入职不到三个月,在公司没有根基。万一反被陷害,连工作都保不住。

不说?可这笔钱是合作方的专项经费,被挪用了,项目怎么推进?

我打开电脑,又仔细查看了一遍保存的资料。每一笔支出都有陈部长的签字,每一个审批都走了正规流程。

他很聪明,至少在表面上不留把柄。

周总那边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开始质疑合作诚意,说如果项目再不推进,江南数据那边会重新考虑合作。

"李专员,你们到底什么情况?"

"周总,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

"时间?经费都过去两个月了!"

我能听出他声音里的愤怒,但我只能继续打太极。

6月初,公司高层开始关注这个项目。副总裁在会上点名询问进展。

陈部长汇报时避重就轻:"正在按计划推进,预计下个月能看到成果。"

副总裁皱着眉:"经费使用情况呢?"

"合理安排,专款专用。"

我坐在会议室的角落,看着陈部长侃侃而谈。他的表情很自然,语气很笃定,仿佛一切真的都在掌控之中。

散会后,我路过财务部,看到刘姐还在加班。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账本,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数字。

她看到我,快速关掉了屏幕。

那一刻我明白了,她在帮陈部长修改账目。

05

6月底,风暴来了。

集团总部下发通知:成立专项调查组,核查各子公司资金使用情况。

消息传开,公司里人心惶惶。

陈部长那天脸色铁青,整个下午都待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我路过时,能听到他压低的声音:"怎么会这么突然?"

调查组提前一天到达,直接入驻财务部。

下午四点,我接到通知:明天上午九点接受约谈。

晚上八点,陈部长打来电话。

"小李,睡了吗?"他的声音有些疲惫。

"还没。"

"咱们共事这么久,有些话你应该明白..."他停顿了一下,"项目的事,大家都不容易。"

我握着手机,能听到他急促的呼吸声。

"陈部长,您放心。"

"好,好。你是聪明人。"

挂了电话,我坐在桌前,把所有项目资料重新整理了一遍。每一份文件都按时间排序,每一个细节都标注清楚。

第二天上午,调查组会议室。

气氛凝重得像暴雨前的天空。

组长坐在正中间,两个副组长分列两侧。陈部长、刘姐和我,还有几个相关人员,坐在对面。

"关于江南数据项目的28万经费。"组长翻开笔记本,"谁来说说情况?"

没人说话。

组长抬起头,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陈部长?"

"这个...项目正在推进,经费使用都是按规定..."陈建国的声音有些发颤。

"财务主管?"

刘姐低着头:"都有审批单,流程合规。"

"李明?"组长最后看向我,"你是项目对接人,应该最清楚。"

我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

"组长,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放下茶杯,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

"谁负责的项目,谁知情。"

"谁负责的项目,谁知情。"

我这句话一出,会议室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陈部长的脸色瞬间煞白,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财务主管刘姐低着头,肩膀微微颤抖。

调查组组长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李明,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副组长追问。

我依然保持着那种平静的表情,缓缓推过去一个文件袋。

"这里面是项目的所有对接记录、财务往来明细,还有..."

我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还有一些可能对调查有用的其他材料。"

那一刻,陈部长的手机突然响了。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整个人僵在原地,手机从掌心滑落,啪的一声摔在地上。

屏幕碎了,但来电人的名字还清晰可见——妻弟。

组长打开文件袋,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几十份文件。

银行转账凭证、签字审批单、消费记录、往来邮件。每一份都打印清楚,按时间顺序排列,还用便签纸标注了重点。

28万经费的去向,此刻一目了然。

10万用于所谓的"市场活动",实际是陈部长在私人会所的消费和给关系户送礼。发票都是真的,但消费地点和项目毫无关系。

8万"业务招待费",大部分流向了他想要攀附的集团领导的圈子。有高档餐厅的账单,有名贵礼品的购买记录,有高尔夫球场的会员费。

最后那10万,被转入一家名为"宏信科技"的公司账户。工商查询显示,法人代表姓王,正是陈部长的妻弟。所谓的设备采购,不过是虚假的合同和发票。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组长抬起头问我。

"4月中旬,经费到账后的第三天。"我的声音很平稳,"第一笔支出是4月20日,金额5万,名目是市场推广。但我们的市场推广方案还在讨论中,根本没有执行。"

"你为什么不早说?"副组长问。

这是个好问题。

我入职才三个月,一个新人,没有背景,没有资历。如果我那时候站出来举报,会是什么结果?

陈部长在公司待了12年,他的关系网盘根错节。财务主管是他的人,行政主管是他的人,就连人事经理都跟他称兄道弟。

我直接举报,等于以卵击石。

"我需要证据。"我说,"光凭怀疑没有用,必须有确凿的证据。"

所以这两个月,我一边配合陈部长的要求,表现得顺从听话,一边悄悄固定所有证据。

每一次财务支出,我都截图保存。每一次会议,我都完整记录。每一封邮件,我都备份两份。

我知道暴风雨迟早会来。

公司不止一个项目出了问题,集团总部不可能永远看不到。我要做的,就是等待外部力量介入,然后一次性把所有证据拿出来。

"谁负责的项目谁知情",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推责,实际上是在暗示——陈部长才是真正的知情人。

我既撇清了自己的关系,又给调查组指明了方向。

组长继续翻阅文件,越翻脸色越凝重。

"这不是第一次。"他说。

资料显示,过去两年,陈部长经手的项目至少有五个。每一个都有类似的资金异常,总额超过百万。

他很聪明,每次都控制在权限范围内,每次都走正规流程,每次都伪装得很好。但积少成多,漏洞总会暴露。

陈部长瘫坐在椅子上,脸色灰败。

刘姐哭了出来:"我也是没办法,他让我改账,我不敢不听..."

"带回去详细调查。"组长合上笔记本,"涉案金额巨大,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两个调查员站起来,走向陈部长。

他看着我,眼神里有愤怒,有不甘,还有某种复杂的情绪。

"你..."他动了动嘴唇。

我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会议室的门关上,隔绝了外面的喧嚣。我收拾起桌上的资料,准备离开。

"李明,留一下。"组长叫住我。

"你做得很好。"他说,"需要这样有原则的年轻人。"

我点点头,没有说话。

两周后,调查结果出来了。

陈部长被移交司法机关,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制裁。他的靠山,某位集团副总,因为收受贿赂也被调查。刘姐知情不报,受到处分调离岗位。

28万经费追回,项目重新启动。我给周总打电话道歉,解释了原委。

"李专员,你做得对。"周总说,"这样的合作伙伴,我们放心。"

一个月后,我被提拔为项目经理,接手了三个重点项目。公司也整顿了财务制度,加强了监管流程。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城市。

灯光依然很亮,但这一次,我觉得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

有人问过我,你不怕吗?

怕。当然怕。

但有些事情,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做的问题。

职场如战场,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但保护自己,不意味着放弃原则。

时机很重要,策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把最后一份文件归档,关掉电脑,起身离开。

背后的办公室陷入黑暗,而前方的路,还很长。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