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围女儿作品登法国大展!8岁周念如亮相卢浮宫,朱丹当场笑出骄傲
8岁周念如把自己设计的“大红爱心沙发”搬进了卢浮宫,朱丹首次在现场公开女儿正脸并为作品讲解,嘉宾围得满满当当
这不是一场妈妈的炫耀,这是一个孩子用作品说“我想你”的真诚告白
起因其实很朴素,周念如对设计上了心,画纸一摊就能画两个小时,周一围会在旁边陪她一起把线条调顺,把比例拉准,朱丹则坐下来听她讲思路,把零星的想法收拾成能落地的方案
某家居品牌看到她的画,提出合作,夫妻俩没有替她决定,只是征求她的意见,她说想试试,事情就这样真诚地走到了前面
她给作品起名“如果思念也有形状”
主角是一张大红色的沙发,靠背、坐垫、抱枕都是爱心的形状,像一朵朵热烈的云
沙发边上的照片,是她和妈妈一起笑的样子,有机场匆匆拥抱,有夜里窝在沙发上讲故事的小瞬间
朱丹这几年工作多,经常在外面跑,孩子就把“想妈妈”的情绪揉进了棉布和海绵里,坐上去的那一刻,心好像也能被接住
制作团队根据她的手绘稿做了三个月,期间多次和她沟通修改
有一次,她坚持把抱枕的爱心开口调得更圆一点,说“更像拥抱”,这不是专业的术语,但让所有人都明白了她要的感觉
到了最后验收,她认真摸每一块布料,像在确认一个秘密被妥帖保存
2025年10月10日,这张沙发在法国卢浮宫展出,周念如就坐在自己作品旁边
朱丹穿着黑色礼服,拿起话筒,语气松弛又稳,像开了一场温柔的发布会,她没有夸张的词,只是告诉大家孩子为什么把思念做成可以坐的形状
很多嘉宾停在这张红沙发前,表情从好奇变成柔软
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能感到那种安静的共鸣,这大概就是童年视角最打动人的地方,简单、真诚、没有雕饰
让人记住的不是噱头,是现场的那些小细节
签名板上,朱丹潇洒地写下“朱丹”,孩子在下面用稚嫩的笔迹写“周念如”,两个名字挨在一起,像把一条线系紧
她戴着眼镜,捧着爱心抱枕认真合影,笑起来有点像爸爸周一围,黑色连衣裙配平底鞋,安静又舒服
朱丹放下工作,全程陪着她在法国参展,还抽空一起逛了当地的街道,风一吹,母女俩像穿了亲子装的两只黑色音符
最新进展是她和品牌拍的时尚大片曝光,她坐在自己设计的沙发上,抱着红色玩偶,神态里有股周一围的影子
有人说这叫星二代的资源,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次认真完成的创作与一段有质量的亲子同行
孩子需要被看见,但更需要被理解,尤其在被大量目光包裹的时候
把镜头拉远,最近的热搜里也有孩子的艺术闪光
2025年10月9日,王诗龄拿下国际青少年绘画大赛的金奖,爸妈在微博上晒证书祝贺
她的家庭有深厚的美术背景,从祖父到父亲都是专业出身,而她在2022年的作品《花园》也曾拿过奖,获得在法国卢浮宫、斯万城堡巡展的资格
不同的孩子走到了相似的地方,艺术像一条路,也像一束光,照见的是各自的性格与心事
趋势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艺术里找到表达,名人父母也在学习如何不过度用力
不过艺术的现场并不只靠名气,技术与观念正在重塑场景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2024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指出
中国艺术发展正在呈现“科技赋能、多元融合、本土创新、全球对话”的特征,AI、VR、AR、区块链等技术已经深度进入创作、展示、交易与教育
数字艺术、AI生成艺术如雨后春笋,这些变化让作品以更快的速度被看见,也让创作的边界变得更宽
但艺术的可贵之处,不能只交给技术来解释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提醒我们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可游可居”意境,常是AI生成作品丢失的部分,艺术有一种超越现象,能唤起丰富的审美情感
我想起那张红沙发,爱心形状很简单,却像一个能坐下来的拥抱,技术可以做得更精密,情感却只有在真诚里才会落地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她在人群里不怯场的那一瞬
镜头靠近,她只是轻轻地笑,像在说“你们可以来看,我也愿意分享”
这样的松弛,不是天生的,是家里一点点教出的底气——朱丹把孩子的行为习惯抓得很细,但在选择上给她充分的空间,周一围则在创作上做陪练,不抢镜却到位
好的教育是托举,不是替代
让孩子有机会进入大场景,又让她在小日常里保持童年,这才是最难的平衡
有人担心明星孩子会被“过度暴露”,这个担心不无道理
我的看法是,适度曝光可以成为项目的一部分,但家庭要有清晰的边界感,回到生活里,孩子还是需要作业、同学、运动和发呆的时间
艺术不是简历上的一行,而是把心事变形、把观察落地的能力,长期才见真章
如果思念有形状,它也应该有温度,最好是能坐下来的爱
在卢浮宫的灯光下,那个红色的爱心沙发不那么“高级”,却很真,很软,很愿意把你接住
无论是周念如,还是王诗龄,他们的光亮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次开始
父母站在侧边,灯光照在孩子身上,而他们把手轻轻放下,这一幕,比任何赞美都动人
愿每个孩子的作品,都能被善意看见,也愿每个孩子的童年,都能被好好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