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136儿童食物中毒入院,市监局回应监管漏洞
9月17日清晨,习水县人民医院儿科走廊挤满了焦急的家长。孩子们蜷缩在病床上,腹痛、呕吐、高烧不断。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前一天都吃过“麦可美加乐”蛋糕店的三明治。短短数日,187人食用,136人入院,其中89名学生、10名学龄前儿童。检测结果指向明确:沙门氏菌污染。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次本可避免的系统性失守。
涉事企业“习水县麦可美加乐食品厂”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仅10万元,是典型的食品生产小作坊。它持有《小作坊登记证》,在县城运营8家自营门店,主打“家庭早餐”场景。此前无公开处罚记录,甚至被评为A级纳税人。然而,正是这样一家看似合规的企业,生产出的三明治却成为致病源。其产品未经严格冷链控制,原料采购、加工环境、人员卫生等环节均可能存在漏洞。更令人不安的是,该企业虽被纳入监管体系,但日常检查每两年才一次,高风险食品并未触发更密集的抽检机制。
监管的滞后性在此刻暴露无遗。国家规定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每两年至少检查一次,但对于生产即食类糕点的小作坊而言,这一频次显然不足。沙门氏菌污染往往源于生熟交叉、设备清洗不彻底或员工带菌操作,这些隐患不会在静态检查中自动显现。而当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孩子吐血、便血的视频时,迎来的不是调查通报,而是“删帖”要求。政府工作人员登门劝说、平台内容被屏蔽,这种对舆论的压制比细菌更令人寒心。信息公开滞后,沟通渠道堵塞,赔偿承诺模糊,家长在焦虑中反复质问:“如果早一点重视报警,孩子会不会躲过这一劫?”
这起事件不是孤例,而是基层食品安全治理脆弱性的缩影。近年来,多地小作坊因卫生不达标引发群体性中毒,但教训并未转化为制度性加固。小作坊数量庞大、分布分散,监管资源有限,导致“重登记、轻追踪”的现象普遍。而消费者维权艰难,集体诉求难以组织,赔偿机制缺位,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监督效力。当一家企业能以“家庭品牌”之名长期运营,却在危机来临时毫无应急预案,说明责任链条从生产端就已断裂。
食品安全不能靠家长拍视频才启动。必须提高对高风险即食食品小作坊的检查频次,推行常态化飞行抽检,建立原料溯源与成品留样强制制度。同时,应设立独立的食品安全举报响应机制,杜绝“删帖维稳”式应对。企业须公开致歉并承担全部医疗费用,政府则需公布调查全过程,重建公信力。
孩子的身体不是试错的容器。每一次食物中毒,都是对社会底线的叩问。我们等待的不应只是处罚结果,而是一个让父母敢放心买、孩子能安心吃的制度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