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局势再度升温!卡德罗夫密集表态,全力支持克里姆林宫关键决策稳固区域安全
2025年9月,莫斯科和格罗兹尼之间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乌克兰战线还在拉扯,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密集亮相,反复表态“听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国内在外面也在看:这段关系稳不稳,直接牵动北高加索这一带的安宁。因为这个,车臣这块地又被端上了台面。
先摆清位置。车臣夹在北高加索山地里,北接俄罗斯腹地,南边就是外高加索。从苏联年代起,格罗兹尼周边有油田,老管道也把巴库的油接到黑海的新罗西斯克。现在油气线路多了,但过车臣的那条还在,风险点也就还在。莫斯科不可能放手。
接着说历史疤痕。19世纪,沙皇一路南下,1859年把车臣纳入版图。可当地人多信伊斯兰,族群关系紧绷,抵抗一茬接一茬。同样重要的是记忆,这些事在家族里一代一代讲,怨气不散。结果就是,中央一松,车臣就硬。
二战时,裂痕更深。1944年2月,斯大林下令,把大批车臣人强行迁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路上冷、饿、病,死了很多人。1957年,赫鲁晓夫让他们回去,名义上算纠偏。但人回来了,伤还在,这点到今天都能感到刺痛。
苏联一散,机会来了。1991年,杜达耶夫在车臣上台,宣布“我们自己过日子”。莫斯科那时顾不上这块,只能先忍。可很快,车臣内部就乱了,军头抢地盘,社会倒退。绑架、劫车、跨区滋事多起来,周边跟着遭殃。
1994年底,第一场车臣战争爆发。俄军压上,格罗兹尼打得最狠,伤亡扎眼。1995年6月,布琼诺夫斯克人质案震动全国,俄方被迫坐下来谈。1996年4月,杜达耶夫被导弹击中身亡。到了8月,哈萨夫尤尔特协议签了,俄军撤出,但秩序没回来。
随后几年的现实更糟。地方财政烂,武装混战,外来极端分子钻空子,像巴萨耶夫、哈塔布这些名字频频上新闻。绑架成了“产业”,恐吓外溢。周边共和国也被拖着不稳,莫斯科决心“二进宫”。
1999年,第二场战争开打。先是达吉斯坦方向起火,再加上当年秋天的公寓爆炸案,克里姆林宫口径直指恐怖分子。9月底,俄军大规模推进,2000年2月拿下格罗兹尼。之后是多年清剿,2002年莫斯科剧院、2004年别斯兰,社会恐慌推着中央更强硬。普京的铁腕形象,就在这几年定住了。
莫斯科扶起“自家人”。2003年车臣搞新宪法公投,名义上重回联邦框架。阿赫马特·卡德罗夫上台,2004年在格罗兹尼体育场遇刺身亡。2007年,拉姆赞接班坐稳。他管事粗,手硬,讲究个人忠诚,但对克里姆林宫的话从不拐弯。
后来,卡德罗夫部队开始外出“效劳”。在叙利亚有身影,2022年进入乌克兰,也在马里乌波尔方向出现。视频、直播、喊话一套套上,声音很大。看上去忠心耿耿,可很多动作是冲着普京个人去的,不是冲着制度。这个区别,外人都看在眼里。
要维持这套,离不开钱。联邦补贴多年占了车臣财政的大头,基建、工资、治安都靠上级兜底。因为这个,短期能稳民生,也能稳队伍。同样的问题是依赖一旦形成,刀把子、钱袋子都离不开中心,哪一块松动,连锁反应就快。
内部的紧张也没消失。人权团体多年举报失踪案、酷刑案,地方反对派空间很小。海外的车臣反对者在奥地利、法国遭袭的报道,隔三差五冒出来。这些事说明,控制是存在的,但它更像是盖住锅,不是把火关了。
再看周边的火点。2023年达吉斯坦马哈奇卡拉机场的骚乱,把北高加索的脆弱暴露无遗。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这几个地方,人来人往、亲缘相连,一处乱,别处跟着颤。这种联动,是莫斯科最怕的。
放到当下,风险在哪里?第一,个人因素重。一旦出现权力交接,或者核心人物健康、位置有变,忠诚链条会不会断,这是问号。第二,战争拖累。如果对外用兵耗财耗人,联邦补贴减下去,地方能撑多久,也是问号。还有,年轻人就业、宗教场所管理、警队纪律,这些每一样都要钱和人盯着。
外部插手的空间也始终存在。中东的钱、社媒上的动员、跨境流动的人员,哪一样都不难。俄方的办法是封口、控网、抓头目,再加政治安抚。这套在强压力下有效,但成本越来越高。时间一长,就考验耐力。
夜里,格罗兹尼“阿赫马特塔”脚下的广场灯光还亮着,喷泉上水雾牵着光,几个年轻警察端着步枪在巡走,清真寺外的老人慢慢绕圈。等到莫斯科换人或者钱袋子勒得更紧的时候,这个广场还能像今天这样安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