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号召批判孔子,究竟是历史误判还是深意所在?
小时候,我曾随大流参与过对孔子的批判,但那时对其思想并未真正理解,只是机械重复一些口号,比如“克己复礼”、“花岗岩脑袋”之类。可以说,当时只是盲目地附和,毫无自己的见解。
随着 age 的增长,经过系统学习和生活体验,我逐渐意识到孔子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要追溯中国统一意识的源头,政治上可以归功于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是他确立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和疆域。而文化层面上,孔子的贡献则更加深远。在历代中国人心中,孔子几乎总是被尊奉为“大圣人”,这个称号,他确实担得起。
如今我们提及孔子,往往只把他视作教育家,强调其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假如只从教育角度评价孔子,难免觉得他的思想比较保守,也未能惠及大众,最多培养了七十二名杰出弟子而已。孔子的真正价值在于,他构建了一整套社会伦理和精神秩序,为几千年来的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的治理提供了强大支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倘若没有这样的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就会混乱,谁来界定王者与臣民?
孔子的理念不仅仅确保了传统体制的稳定,对个人行为准则同样影响深远。中庸之道,其实是深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准则。虽然许多人未必喜欢谈它,但在为人处世时,几乎每个人都在遵循这样的方式。你或许会说这与政治无关,但实际上,个人行为背后的哲学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和运作。对于中庸这一思想,外界的批评很多,但放到现实生活中,如果完全背离它,往往会寸步难行。多年以后,我才真正领会到中庸之道的深刻意义,也许大家都需要停下来细细体会。
既然如此,毛主席在当时号召大家批判孔子,这到底是否合理呢?我认为这种批判是必要的。孔子的思想倾向于回溯过去,强调维持旧有秩序,很少关注未来或开放的世界观。这种理念本质上属于守旧、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孔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民族的创新精神,抑制了对新事物的探索,对中国人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形成了阻碍。再次,孔子的保守思想与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不相契合,甚至可以说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阻力。
评价孔子这样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极大影响的人物确实不容易。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显著的积极效果,另他的部分思想如今已显消极。面对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我们应当采用批判性的视角,对其中的糟粕加以剔除,保留那些仍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谈得上真正的继承与发扬。
孔子无疑是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点无可争议。事实上,他的理论早已渗透进中国人的血脉,想要彻底割舍并不现实。对于孔子的贡献,我始终怀有敬重之情。
我始终认可五四时期青年们提出的“打倒孔家店,欢迎德先生、赛先生”的口号。这一主张,即使放在今天仍有深意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