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小店调查|闭店经历里, 哪些心得和教训可以给“后来者”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金檬施雄风方力
杭州桃花湖公园,“桃梨手作”店门口,店主陈黎小心地拆下门牌。
我们曾关注过这家被称为“养成系小店”的手作杂货店,它在网友们的见证下诞生,但仅半年便匆匆画上了句点。
小店调查第五季,我们关心小店的成长,也关心它的告别和重生,我们想从小店店主一次次跌倒中寻找一些心得,给想要开小店的或者正在经历小店困境的人们一点思考和启发。
从18天开店梦到半年结业
当热情退去,坚持和积累更重要
小店曾经的模样。受访者供
“从小就想拥有一家五颜六色的杂货铺,让人一看就充满希望。”去年4月,95后女孩陈黎怀揣开店梦,带着满满一箱手作材料,从山东威海来到杭州。
“桃花湖公园想引进一批网红小店,邀请我来开店,还免去半年房租。”陈黎喜欢手作,大学毕业后辞去稳定工作,全国各地摆摊。这次,她选择勇敢追梦。
陈黎在社交平台分享“1万元18天开手作店”的点滴,“养成系”小店的成长故事吸引众多网友关注,也为店铺带来了流量。
开业之初,不少“精神股东”慕名而来。可随着小店步入正轨,新鲜感与热情逐渐消散,经营的艰辛开始显现。
独自守店的陈黎身兼数职,从装修选品到引流推销,事事都要操心。顾客多时,她忙得一天仅能吃两顿饭;生意冷清时,七八月高温天里整日无人问津,让她焦虑不已。
“从刚开始的意气风发,到逐渐被现实摩擦,认清自己必须不断学习、突破,主动出击才能活下去。”陈黎说。为改善经营状况,她尝试推出手作套餐提升客单价,增加日用百货拓宽客群,可效果有限。工作日营业额仅一两百元,周末虽能达到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却也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开店不是一蹴而就的,客流和口碑都需坚持与积累。”作为“体验派”,陈黎并没有做好长期经营规划,合同到期后,她无奈选择关店。
尽管小店仅存活半年,却留下许多温暖回忆。在店里,陈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见证许多人沉浸在手工创作的快乐时光。
虽然小店关了,但这段经历让陈黎不仅掌握了开店技能、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心性。“如果以后还有更好的机会重启,我会用更好的状态、更稳定的心志来面对。”她也给想开手作小店的店主们建议:“做好长期打算,保持恒心和学习能力。”
老板打工养店苦撑5年
创业,光有耐心和兴趣远不够
“过完40岁生日,人生步入新阶段,想换种‘求稳’的活法,应该不会选择再创业。”作为潮新闻·钱江晚报的老朋友,孙磊的宠物店,我们报道过多次。遗憾的是,去年5月,孙磊最后一次拉下“吉石宠物”的卷帘门。这家承载了他五年创业梦的小店,终究在现实压力下画上句点。
聊起这段创业历程,孙磊仍有些不舍:“那不仅仅是一家店,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旅程。”如今在杭州一家企业从事动物疫苗工作的他,仍与热爱的行业相伴,只是换了种更稳妥的方式守护初心。
2019年8月,跨行创业的孙磊与朋友揭牌“吉石宠物”,取谐音“吉时”。
“吉石”谐音吉时,寄托着期待。受访者供图
头年营业额抵不上房租,合伙人退出经营;第二年小店靠口碑积累净赚7万元;刚见起色的2021年,客流量却骤减近半。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关注到了这家面临重重压力的小店,相关报道也给小店带来了不小的客流。
“店面朝小区内部,天生缺自然客流。”他复盘时坦言,位置劣势与个人运营经验不足,成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为撑过难关,孙磊想过各种办法。2023年4月,他入职动物疫苗企业,用薪水贴补店里开支,上演“老板打工养店”的现实戏码。“就像段子里说的,再难也要蹚出条路。”
两位靠谱的宠物美容师帮他打理业务,但持续亏损的局面终究未改。2024年5月,他忍痛做了关店决定。
五年间,店里收养过5只流浪猫、2只流浪狗,闭店后他逐一为小家伙们寻到新家。那些与宠物相处的温暖瞬间,成了他创业路上最珍贵的记忆。
“光有耐心和兴趣远远不够。”孙磊给后来者的建议直白而沉重:宠物店前期投入高、体力消耗大,除了真心爱动物,还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别盲目跟风,创业不是仅凭热情就能打赢的仗。”
从计算机专业跨界到宠物行业,这场持续五年的创业实验,最终教会他理性退场的勇气。
两次开店倒闭再重新上路
贸然去外地,给了我最大教训
坚持给骑手打折多次上热搜的杭州“佰香源饭堂”,2023年底闭店时,老板张波退还了全部会员费。
2024年11月,这个山东汉子在余杭瓶窑镇重启新店,带着“给骑手打折”的承诺再度出发。
从蒋村开到嘉兴,又折回杭州,五年创业路,张波把失败熬成了重启的底气。
2020年,张波在杭州蒋村开出第一家快餐店,疫情冲击下,这家承载他梦想的小店,两年亏了十几万元,无奈闭店。“瞬间如释重负,转身心如刀割。”他记得闭店时退还会员费的场景,每个“对不起”都沉甸甸的。2024年初,不服输的他在嘉兴再开新店,延续给骑手7折的老传统,但仅仅维系了几个月就草草收场。
“最大教训就是别贸然去陌生城市开店,对当地不够了解,所以失败了。”张波挠着头复盘,浓眉下是创业者的坦诚。
重回杭州的新店选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旁,装修换了风格,菜品添了新花样,但给骑手打折的规矩没变。“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都是在外打拼的人。”张波记得疫情期间骑手们冒雨取餐的样子,“打7折不是营销,是想给奔波的人一碗热饭。”这份初心也成了支撑他熬过亏损的精神支点。
有人问他怕不怕再亏钱,他指着新店日渐回暖的客流说:“总不能因怕而不做。”新店选址不错,人气和生意都比以前要好,张波看到了希望。
2024年底,张波像往年一样邀请骑手和环卫工人吃一顿丰盛的饭菜迎接新年,他喜欢这样的热闹,饭桌上都是他乡打拼人的烟火气。
来杭州20年,张波没买房,孩子仍在老家。在他看来,虽有失去,但仍收获很多。
《只要平凡》是他喜欢的歌。受访者供图
这几年,《钱江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张波和他的店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也成了他重启时的底气。
现在的他爱上骑行,朋友圈常分享路上的风景,配着那首《只要平凡》:“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