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宇豪赌AI叙事游戏,为何秒变陪聊陷尴尬境地
你有没有发现,“风口浪尖”这个词经常被用烂,但它偏偏很适合形容蔡浩宇最近这连绵不断的操作?
英雄本色也罢,豪赌一场也好,总之故事一开头,剧情走向就迷雾重重,让人忍不住抓把瓜子看个究竟。
到底是技术天才逆风翻盘,还是游戏行业的“勇敢者游戏”又一次试错,咱们边看边聊,可别急着下结论。
硅谷的阳光有没有让蔡浩宇心里更敞亮,这没人说得准,但他决然卸任米哈游,转头扎进AI创企圈的那一刻,老实讲,真是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去年他还是《原神》之父,风头靠着738亿的身价直冲云霄。
一转眼,身价缩水185亿不说,推出的新作《星之低语》上线才一周,玩家在线人数瞬间“跳水”,964直接刹车到139,多数人可能还没来得及关心剧情走向,尴尬的剧情已经上演了第一集。
你要说他是不是被AI“上头”了,其实未必,倒像是他自己给自己定了个超难实现的KPI,再加一条金句:“AI要让极少数人活下来。”
站在台上讲狠话很帅,落地以后摔得响不响,好像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说回Anuttacon这个新公司阵容——米哈游顶尖成员外加微软、Meta、亚马逊的老炮,还有清华、MIT、斯坦福的学神,怎么看都是一盘顶级配置的“联合作战”。
从一开始就不是靠噱头堆起来,搞得跟硅谷某场黑客马拉松似的。
甚至公司初衷都颇带点诗意:让人类的创造力与AI擦出火花,让游戏和玩家一起进化。
只是梦想想得太大,现实总免不了“打脸”。
就拿《星之低语》来说吧,主角设定很文艺:19岁天体物理学少女Stella星际流浪,玩家通过语音或文字与她互动,不仅能陪她生存冒险,AI还能透过情绪、语调、语言反馈做出几乎“人类级”的互动。
什么AI陪聊比相亲对象还会聊天,甚至还能顺手练英语。
按理说卖相和技术含量通通不弱,吸睛没毛病。
结果上线后,Steam的冷冷清清扑面而来,数据就像过山车一样响亮又刺激。
首日同上千人,转个弯掉成三位数,活跃度快赶上小众独立游戏。
玩家倒是买账,86%的好评率摆在那儿,可翻开633条评价,多半都在吐槽玩法单调、节奏太慢、剧情目标感稀薄。
更有甚者直接把它当陪聊AI,不当游戏用。
直播间里体验Stella,不少网友直言“好像和女版小冰谈心,剧情倒退路千万条,做任务只有一条。”
看得出Stella细腻的反馈能打动人心,可聊着聊着却总像原地打转。
陪伴的感觉有了,推动力却差口气,止步不前。
就像你网恋找了个完美女友,每天光盘旋在“嗨你吃了吗?”“今天你过得好吗?”“你觉得宇宙多大?”这样玄学的问题徘徊,过瘾吗?还真没有。
AI实时解析、4K云渲染,这几个词外行听听还以为又是“下一代革命”,其实烧钱烧得让投资人直咬手帕。
一个27元的定价看似很亲民,可你细算划不来。
连AutoGame创始人张昊阳都说,《星之低语》现在更像个技术DEMO,娱乐性和成熟度都还差点火候。
有技术范但不敢保本,实在让人难放心大胆剁手。
别看现在AI在游戏圈名头一浪接一浪,热搜天天“AI+游戏”冲榜。
GDC2025报告说有三分之一的游戏厂商已经尝试用生成式AI,市场预期2033年能激增到111亿美元,增长率撑杆跳,简直是游戏人分蛋糕拼手速的战场。
可真到玩家端口,有多少能尝到“AI大餐”?
很少。
砺思资本的严宽一句话概括得狠:“现在还没有一款既有传统可玩性,又由AI驱动的游戏。”
AI眼里只有技术指标,玩家眼里却只有“好不好玩、能不能陪我乐呵乐呵”。
深度推理、长期记忆这些概念还在路上别急着催。
你看AutoGame的《麦琪的花园》,用AINPC自主决策+UGC编辑器,让玩家一句话丢进去,AI自己琢磨怎么回,功能玩法、交互深度说不上破天荒,但好歹上了Steam新品榜Top50,有影响力也卖得出去。
AdenEden的《1001Nights》干脆一句“AI创新奖”砸了出来,玩家讲个故事,AI不仅秒生剧情,还能推出实打实的战斗卡牌。
AI不是宣传片里的神秘黑科技,在人家游戏里真变成了推动剧情和玩法的工具。
对比一下,蔡浩宇这一手,味儿不一样。
他瞄准的根本不是玩法多样,完全是把全部筹码压在AI叙事沉浸感上。
那种“用AI苛求灵魂深度”的劲,有点像艺术家苦熬十年写一部长篇小说,一方面希望世人共鸣,另一方面又怕太难懂无人问津。
你要说好处,那就是能立刻让玩家体会到AI情感的微妙,坏处嘛?
显然,新鲜劲下去得也特别快。
好奇心添柴添不到锅底,陪伴感再浓,迟早也要面对“接下来干嘛?”的灵魂拷问。
人性的需求和好奇心那是一会就够用了。
归根结底,《星之低语》像不像是一次商业试水,或者说是个面向行业的技术宣言?
在我看来,蔡浩宇也许压根没指望这游戏大爆特爆,更多是想拿出来给投资人和圈内人秀一秀:看,我这技术栈多牛,咱搞AI不是闹着玩儿。
要不怎能解释得通如此高昂技术成本+亲民售价的矛盾。
但市场耐心和资本耐心真的同步吗?
肯定不是。
玩家的童话世界需要立刻被满足,资本的算盘可经不起一时半会收不回的成本,尤其是在AI风口怎么玩都烧钱的情况下。
你会发现,米哈游时期的蔡浩宇,作品往往有大世界观、复复杂杂的玩法、硬核的沉浸体验。
可这次的嘉年华,只靠技术和AI叙事撑台面,“灵魂”是试图复现了,舞台却变窄,观众也喊得更挑剔。
新鲜归新鲜,缺了刚性的游戏动力,说难听点,容易沦为AI版陪聊。
哪怕是真人女主播,没剧情没目标天天陪聊也养不活自己,更别说要让一款产品自负盈亏了。
想想同样做AI陪伴的用户们,最后往往选择去陪直播间里的“傻狍子”互动,这难道不是现实的最强反讽?
没内容支撑的AI,再聪明也只能沦为工具。
那AI真的会翻天覆地撬动游戏圈么?
这事铁定得靠时间来验证。
AI能力的边界还没摸清,蔡浩宇的“狠话”——也许是个漂亮的flag,也可能变成互联网笑话合集里的一页名梗。
真要AI叱咤风云横扫游戏世界,绝对不是退出一款作品就能解决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星之低语》当前的处境,其实恰恰反映了整个游戏圈目前踩在“AI梦与现实”的分界线上的尴尬。
别人家孩子已经偷偷学会造飞机了,这边还在3D打印小滑板,AI究竟能带飞还是摔跟头,大家都在观望。
一年投入换来一个技术demo,有勇气也值敬佩,未来如何,还得继续看。
最后我其实挺佩服蔡浩宇这种敢赌敢玩的劲头。
游戏行业向来不相信眼泪,也不会专为勇士设奖台。
AI的未来谁说得准?
也许几年之后,《星之低语》会成一段佳话,被人夸是AI游戏启蒙;
也可能像智能手环里的测血压功能一样,被大家一笑而过。
不过,有勇气开启这段旅程的第一步,总归是值点掌声的。
说了这么多,你觉得AI叙事型游戏到底会不会成为未来主流?
蔡浩宇这步险棋,能有意想不到的结局吗?
说说你的看法呗,把弹幕刷起来。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