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未止,第二个“乌克兰”出现,特朗普的努力是否白费?
自从2022年爆发俄乌冲突,这场事态发展已逾三年有余。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东部行动显得步伐缓慢,乌克兰则依靠西方的支援来坚持抵抗,结果让欧洲的能源供应链变得紧张不堪。另一方面,俄罗斯的经济也因为国际制裁而受到压力,军力资源纷纷调配到乌克兰战线,直接影响到它在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南高加索作为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而阿塞拜疆的管道网络对于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可谓关键所在。这个地区的历史争端主要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展开,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也因此多次爆发武装冲突。
到2020年,阿塞拜疆在冲突中取得了胜利,到了2023年,完全掌控了该地区,导致大约10万亚美尼亚人不得不离开。这个事儿也揭示出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减弱,而美国趁机插手,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南高加索的稳定关系到“一带一路”沿线陆路通道的安全,阿塞拜疆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中国能源进口的重要补充渠道,任何动荡都可能影响中欧之间的贸易路线。
2025年8月8日,俄罗斯空军用无人机对乌克兰敖德萨港附近的阿塞拜疆石油储存设施进行了精准打击,这一操作不仅破坏了乌克兰的能源供应,还向阿塞拜疆发出了警告,提醒其不要在能源领域支持乌克兰。此次袭击导致部分设施受损,油料泄漏引发火灾,修复工作预计需要数周时间。
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主持了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和亚美尼亚总理尼科尔·帕希尼扬的会谈,两位领导人签订了协议,承诺结束持续了35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
协议的核心内容是打造一条穿越亚美尼亚领土的交通走廊,将阿塞拜疆本土与纳希切万飞地相连,涵盖公路、铁路、天然气管道以及光纤线路。美国则获准拥有99年的独家开发和运营权,路线被命名为“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之路”。
这次的安排跟以前由俄罗斯牵头的调解不一样,以前俄罗斯主要靠维和部队和情報共享来维持影响力。而这次美国提出的方案,偏重资金和技术投入,绕开俄罗斯,试图通过土耳其的渠道,促使阿塞拜疆向乌克兰提供装备。
跟2020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后那次短暂停火不一样,这份协议更强调经济的融合。美国企业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成重点,加入了数字化元素,比如光纤网络,目的就是为了让贸易变得更高效。从军事维稳向投资驱动的方向转变,但也带来了地缘政治的进一步分裂。
俄罗斯觉得这实际上是在干预它的后院,南高加索一直是它的势力范围。以前几十年,莫斯科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中都扮演着调解者的角色,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能源通道顺畅,维护自己的利益。
2020年,阿塞拜疆军队误击俄罗斯直升机,这事儿埋下了些仅存的裂痕。到了2022年,阿塞拜疆把南部的天然气管道接通欧洲,绕开了俄罗斯的路径,削弱了对方的影响力。2023年的冲突中,俄罗斯并没有积极出手干预,反而让亚美尼亚转向了西方,停止了情报合作,也开始和北约对话。这些累积的问题让两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变得摇摇欲坠,特朗普协议的出现,也把这些矛盾压到了台面上。
袭击之后,阿塞拜疆虽然没有正式宣布解除对乌克兰的武器禁运,但通过土耳其调配开始向乌提供弹药和无人机零件。与此同时,俄罗斯从赫尔松前线抽调兵力增援北高加索,显示出资源分散带来的不足。乌克兰在第聂伯河沿线展开反攻,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这次行动跟2022年哈尔科夫反击有点类似,只是规模没那么大。
特朗普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在推动和平,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美国的能源利益,巧妙地在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之间制造出一层缓冲。可亚美尼亚内部反对的声音也逐渐升温,很多人都觉得政府让步太多,尤其是关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居民的安置,更是引发了不少抗议。而在土耳其方面,军事顾问的增派也在不断增加,伊朗边境上事端频繁出现,南高加索的局势逐渐显示出类似乌克兰的连锁反应,成为大国们角逐的新战场。
中国担心这事会影响中亚能源进口,削弱中欧那条贸易路线的优势。协议一签署,正赶上俄罗斯袭击油库的事儿,巧得很,显示出这局势的对抗在升级。跟乌克兰那场比,南高加索更偏向于能源的掌控,而不是简简单单搞土地争夺。俄罗斯的反应也不是光警告而已,从警告开始,可能会逐步增兵到边境,就像乌克兰东部那套路,但南高加索的山地地形复杂,打起仗来挺费劲。
特朗普推动协议落实,采用美国公司招标方式,最初投资五十亿美元,主要涉及铁路改造和管道建设。与俄方的维和不同,这次采用的是长期运营的模式,目的在于打破莫斯科的垄断。可是,引入美国主导,风险就更大了,可能会引来俄罗斯的网络攻击或代理人行动,哎呀,这事儿真不简单。
阿塞拜疆油库受损之后,开始跟土耳其合作得更紧了,买了不少Bayraktar无人机,就像乌克兰用土耳其无人机对付俄罗斯装甲那样。但是,阿塞拜疆主要是保护能源设施,还装了反无人机系统,比乌克兰动作还快,得益于石油收入的支持,采购速度自然也快得多。
亚美尼亚开始向欧盟求助,希望得到资金支持,改善边境基础设施,把目光从过去依赖俄罗斯转向西方,想更新能源网络,减少对俄天然气的依赖。不过,内部的政治分歧变得更激烈,帕希尼扬政府也面临着下台的压力。俄罗斯撤出部分部队后,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发动了袭击,造成了一些俄军损失,南高加索地区的动向也变得更加紧密了。
这份协议表面上看,像是个外交上的小赢,但要是真搞长远,就可能变成个大危险。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没彻底解决,亚美尼亚的反对派还在街头抗议,指责政府“卖地”。而且,土耳其的顾问越来越多,也让伊朗开始担心了,边境上的摩擦变得更激烈,从零星射击升级到无人机侦察,伊朗怕是要动点什么,可能会出手帮忙维护什叶派的利益。
在双线压力下,俄罗斯可能会加大反击,比如加强对阿塞拜疆边境的巡逻,或者支持一些亲俄的亚美尼亚势力。跟乌克兰不同,南高加索这块地带更偏向用外交手段来处理问题,而不是大规模军事入侵。阿塞拜疆靠着石油外交拉拢欧盟,重新签订能源协议,供应量提升了20%,博得了不少好感。特朗普虽然努力推动协议,却忽视了当地民众的真实想法,表面看似繁荣,但暗藏危机。亚美尼亚的流亡者抗议也愈发激烈,国际社会开始担心人权方面的问题。
目前,南高加索一带局势还是挺紧张的,俄罗斯不断施压,阿塞拜疆的油库修复工作也在推进中。不过,边境上的摩擦频繁发生,伊朗方面也表达了担忧。特朗普的项目开始动工了,由美国企业牵头进行资源勘探,亚美尼亚得到了一些经济援助,但居民们的迁移问题引发了不少抗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