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筹备全运签注,63天政策或将松绑,部门回应热情高涨
全国运动会落地香江,观赛签注政策成焦点,内地球迷跨境新期待
11月的香港街头,说热不热,说冷不冷,空气里混杂着咸湿的海风和满城赛会横幅,添马台广场顶上又有新布置。这一回,不是龙舟竞渡,也不是普通的大型活动,而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历史头一遭港澳与广东联手当东道主。港漂阿凤说起这事,一脸兴奋:“等了好多年,还是这次最劲爆!”可不少人心里还犯嘀咕,尤其关心那张小小的入港签注到底怎么破。
国家移民局的官网常年保持着一份59城市的“个人游”清单,通宵开着电脑刷票的小朱,对着屏幕长叹一口气。家在郑州,名额有限、通道紧俏,错过就只能加入旅行团大部队,想追比赛简直难上加难。香港这次要撑起8个比赛项目和一个群众项目,赛程密密麻麻,从10月底一路烧到11月下旬,按照现在的签注制度,内地旅客大多数只能一次进出,最多逗留7天。一次香港梦,塞进一整届全运会,不少网友直言“根本来不及摸个遍”。
李生是深圳户口,从小时候起就是“口岸长大”,学会了用粤语和普通话来回切换,手机里办“一签多行”早就没少过。可即便如此,7天的政策红线还是成了他心里的疙瘩。“我想每场都看,来回跑,结果签注每次都得重新弄,哪要这么折腾?”在福田口岸的小饭馆,李生边咬着牛腩粉边抱怨,隔壁桌的老伯插了一句粤语土话:“怕咩,事到临头自然有办法。”
其实有关方面早已经注意到这些民间“抓耳挠腮”的小情绪。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上个月飞北京,专为全运会筹备事项和便利签注跑腿。消息一出,微信群里一下炸了,三水的大侠立马发了段子:“等着吧,早晚批给咱!”但港府也摆明,这事头一遭,没什么先例,各部委得你来我往地细磋,移民、旅游、公安、澳门同胞都要坐下来琢磨“通关方案”。
不少追星球迷专门研究了邻家“琴澳旅游签”,揶揄说“人家横琴随便进出,香港何时也‘肆意玩’?”琴澳签允许内地居民一周多次往返横琴、澳门,省心省钱。香港过去只在深圳搞过“小便利”,其余地方伙计全得严格按批次来,出了澳门还想折返香港,非得重新申请,开着奔驰也只能看着河这边发呆。有个上海来的陈阿姨,在九龙地铁里气呼呼跟女儿说:“去一趟澳门,打个卡还进不来了,太烦心了!”
街头坊间,加上各大社交app上,关于签注的疑问声音一波接一波:“能不能专门为全运会延长逗留时间?”“出入境限制能否放宽?”“能不能全城都开个人游?”每条下面的留言风格各异,有的人认认真真写分析,有的装傻充愣扔表情包——但有一点是一致:希望政策赶紧下来,别让热情扑了空。
阿雄今年刚拿下屯门的小公寓,本准备趁机做个民宿,没想到还得等消息。“搞不好政策一下来,屋都订不上。”倒是隔壁卖奶茶的小妹咧嘴一笑:“人一多,街对面烧味店生意肯定火!”还有馆子老板开玩笑:“到时候大包小包行李,弄不好又堵在海底隧道口,齐齐一起等吃晚饭。”
笔者有位广州同事楠姐,平时最爱吐槽香港房贵、交通挤,这回却咬牙加入了“抢票大军”。“能留久点当然好,最好还能顺便去澳门吃猪扒包!”她跟着朋友研究官网流程:“啥时候能批?要不干脆拉横额去礼宾府门口蹲点!”
这类生活碎片每天都在发生。社区WeChat群里混进了“千岛湖队长”,打赌谁能第一时间刷到门票,输了请喝奶茶。小红书上“赴港观赛日记”成了新话题,网友爆料最有效路子,有的自称有“黄牛路子”,一番串串评论,真真假假,多一份迷茫,更多一份热络。
与此同时,官宣定下的倒计时活动陆续上场。8月初,石门横街单车馆外头搭起彩棚,乐队一边唱,一边喊:“全运会,我们准备好啦!”李家超亲自来站台,电视台镜头里一片热烈,背后是运动小朋友们轮流上场试手乒乓球和高尔夫,观众席上出溜着来“听响”的退休阿叔,也有抽空递午餐盒的的士师傅。
全国眼光都盯着香港,小店铺老板们兴奋又担心,怕人力不够也怕旺季太短。九龙城的小陈用本地口音感叹:“到时地铁怕系更迫,唧得连袜都掉咗!”仍然有不少人,街头巷尾讨论新政策,话题主任意发散:有人关心票价,有人琢磨入境日数,还有人八卦哪些明星会来现场捧场——据说市政处旁的奶茶店老板私下透露,现在已经接了不少预订单,还特意腾出单间留给外地“铁粉”。
政策何时落地,主理人自己都还在开会,但信息陆陆续续传出来:一切以赛事期间为主,涉及群体可能会优先给已购票观众或相关岗位工作人员放宽,还有可能临时调整“个人游”开放城市。这些细节,移民处和旅发局都咬紧牙关写PPT,各路记者蹲点抄录,盼着早一点得实锤。
阿珍是元朗本地人,家里开茶餐厅,这几天总跟顾客开玩笑:“日日都有新噱头,我怕到时啲人多过茶壶盖。”港漂小丽则担心另一件事——门票一开抢,人头就像云吞面里的葱花,抢不到只能靠电视机“补课”。正在她郁闷,门口突然钻进来仨背着行李的球迷,一口东北口音,语气急切地追问怎么走地铁去湾仔体育馆。小丽手一摆:“别心急,等有好消息时,我第一个通知你。”
夜幕下的尖沙咀,五光十色,码头边有人翘着脚吃鸡蛋仔,看着对岸灯火。不远处,体育场正悄悄彩排,偶尔能听到掌声穿过夜色。谁都说不准,今年的全国运动会会不会让香港“换张新脸”,但至少,关于签注便利的期待已像秋天街头的夹脚拖,先一步拍打在老少的心口上。
沙田的车仔面摊子每天都排长龙,老板煲着茶水,一边听收音机一边说:别急,总有天喜怒哀乐都会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