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网红靠黑红逆袭,父子炒作触碰伦理底线
娱乐圈最近又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某位争议网红硬是把黑红也是红的生存哲学玩成了行为艺术。这哥们儿的操作简直比狗血剧还精彩——别人被骂都忙着公关灭火,他倒好,直接往火堆里浇汽油,生怕热度不够旺。
最新数据看得人目瞪口呆:舆论发酵期间单日涨粉23万,直播间观看人次突破5000万。心理学专家一语道破天机:这叫对抗性营销,专门靠跟主流唱反调来博眼球。网友的吐槽更绝:别人塌房忙着砌墙,这位直接开起了废墟主题乐园,还收门票那种。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家小朋友,小小年纪就成了亲爹的流量工具人。儿童保护专家都看不下去了:三次被拽进舆论漩涡,生日祝福配带货链接,家长会照片带品牌话题,连发烧住院都要开直播求安慰。这哪是养孩子,分明是在养真人秀道具啊!
千年古刹少林寺这次也躺枪了。文化学者痛心疾首地发现,自从被这位网红盯上,少林关键词的负面情绪暴涨47%。想想李连杰版《少林寺》带来的文化热潮,再看看现在被解构得七零八落的少林形象,真让人唏嘘——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愣是被玩成了搞笑背景板。
这场荒诞剧背后藏着三个扎心问题:平台算法是不是在变相鼓励审丑?当亲子关系变成流量密码,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我们的传统文化IP,难道真要沦为网红经济的牺牲品?
网友们早就炸锅了。有人建议直播平台该设伦理委员会,有人呼吁少林寺维权,还有心理学学生直接给网红确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要我说啊,对付这种把无耻当创意的行为,最狠的招数就是集体冷漠——不点击、不评论、不给任何热度。毕竟流量这玩意儿,没有观众捧场,再会演也是独角戏。
想想也挺讽刺的,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该给出名重新划条底线?当臭名都能变现的时候,或许真该给流量装个阀门了。不然哪天打开手机,满屏都是比谁更没下限的表演,那才叫真正的娱乐至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