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创业大佬刘备,从无到有的艰辛创业历程!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的形象在大众心中一直颇为复杂:一方面,他被视为仁德和忠义的化身;另一方面,人们对他的个人能力却争议不断。
小说里,刘备仿佛只需依靠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以及诸葛亮等智囊团,就能成就大业。他似乎仅靠哭泣和哀怨便完成了三分天下,并最终称帝。
然而,当他亲自挂帅出征夷陵之战,却因陆逊火烧连营,葬送了蜀汉数万将士,这样的表现实在难以称得上英雄。
那么,历史上的刘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难道他真的是个只会哭泣的中年失败者,仅凭运气就成为了三国的一方霸主吗?
众所周知,刘备出身汉室宗亲,但家道早已中落。到了他这一代,几乎与普通百姓无异。然而,在年轻时,他曾得到宗族资助,有幸拜入名臣卢植门下学习。
在这里,他结识了日后称霸幽州的公孙瓒。除了这层关系外,他并无其他显赫背景。
刘备最早于黄巾起义时举兵,从那时起,他便展示出非凡的一面。
据史书记载,一听说刘备起兵,涿县“年少争附之”,甚至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也慷慨解囊,为其提供创业资金。这些人的支持,为刘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个助力则来自昔日同窗公孙瓒。当时刚升任涿县县令的公孙瓒来到刘备身边。尽管史书未详述细节,但可以推测,以两人之间的情谊,公孙瓒对刘备作战必有很大帮助。
内有同乡响应,外有同窗扶持。随后,刘备顺利参与镇压张纯叛乱,并因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仕途平坦。没过多久,由于得罪当地督邮,被迫弃官逃亡。
这次挫折对刘备影响深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未能晋升,只在县一级徘徊。
他曾担任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等职务,但都未坐稳脚跟。在下密县时期可能受刁难而辞职;高唐县城则被贼兵攻克,不得不再次离开。
直到后来投靠公孙瓒,才勉强获得“别部司马”头衔,并在其麾下立功,被任命为平原县令。兜兜转转一圈,又回到起点。
汉朝约有千余个县,对那些青史留名的诸侯名士而言,县令职位并不高。一些人在初仕即获茂才之位或担任重要官职。而当再度任平原县令时,已过而立之年的刘备,无疑经历了一段艰辛岁月。
但真正令人钦佩的是,无论遭遇何种挫折,刘备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这种坚定与执着,使他最终脱颖而出,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每到一地,刘备总能做到礼贤下士、体恤百姓。
无论面对袁绍、曹操还是吕布,他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这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名声。有一次,有人唆使刺客去暗杀刘备,但刺客被他的仁义所感动,最终未能下手。
即便是对其他诸侯势力,刘备也始终以仁义相待。
公元193年,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派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当时孔融的职务是北海相,是一方诸侯。
接到求援后,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还有我刘备吗?”随后,他立即出兵解围。虽然救下孔融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但这次善举为他积累了更多的声望和机会。
同一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刘备随之前往。尽管徐州遭受重创,但最终曹操还是退兵了。
陶谦得知刘备身边只有几千杂兵,在自己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拨给他四千丹杨兵,并上书朝廷封刘备为豫州刺史。这意味着刘备正式成为诸侯的一员,从此踏上了更高的平台。
陶谦不仅如此,在病重临死之前,还将自己的徐州和毕生事业托付给刘备,使其成为徐州牧。
这一职位在汉末三国时期非常重要,仅有十三个这样的职位存在。在短短时间内,从颠沛流离到跻身全国十三强,刘备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跃迁。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领受徐州后,为进一步稳固地位,曹操特意上奏汉献帝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
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当时与袁术交战正酣时,却传来吕布造反的消息。趁着刘备不在,下邳失守、徐州易手。
尽管如此,吕布并未赶尽杀绝,只让他安顿在小沛这个县城。一番波折之后,刘备再度回到了县令的位置。但凭借多年积累的名声,无数士人和百姓依然愿意归顺。他在小沛收拢了一万余士兵,再次稳定局面。
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即使面对多次挫折和变故,只要坚守信念,不屈不挠,总会迎来新的希望与机遇。而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也每一步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如同棋盘上的每一个落子,都至关重要。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即便是徐州名义上的统治者吕布,也不过拥有几千兵力。然而,当吕布与刘备再度反目成仇时,曹操再次伸出援手,将刘备封为豫州牧。转瞬之间,刘备又以崭新的姿态重返战场。
彼时的豫州人口稠密,虽然处于曹操的势力范围内,但刘备所能调动的资源远超吕布。这段时期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他不仅仅是在打工,而是在积蓄力量。
刘备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每当陷入困境,他总能东山再起,并且愈发强大。或许有人认为这是运气使然,但能够屡次化险为夷,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非凡的实力。
有些人质疑刘备的忠厚是否只是伪装,为的是沽名钓誉,以便在关键时刻让诸侯不忍下手。
但正所谓“论迹不论心”,短时间内表现得忠厚并不难,一辈子保持却难如登天。如果说刘备的品德得到了同时代人的普遍认可,这样的人还算不上厚道人吗?
即便像曹操这样多疑之人,或者凶残如吕布,在刘备危难之际,都选择给他留一条生路,这足以说明问题。在那个年代,刘备可以说是最接近“圣人”标准的人,因此他才能一次次抓住机会。
然而,仅凭仁义之道,刘备无法击败曹操,更无法结束乱世。他必须做出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决定。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指出,要想抗衡曹操,就必须南下夺取荆州和益州,从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和刘璋手中获取地盘。
对于这个艰难决定,刘备心情复杂。他曾对诸葛亮表示:“此人(指刘表)待我甚厚,如今若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不忍也。”
然而,局势的发展没有给他更多时间犹豫。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恰逢刘表去世,其子刘琮继位。
当时驻扎樊城的刘备得知消息后,却发现自己被蒙在鼓里,因为尚未稳固权力的刘琮已经先行投降,没有通知全州将领。因此,诸葛亮再次建议先发制人,占据荆州。
面对这一提议,仁义至上的刘备依旧坚持:“我不忍心啊。”
随后,他退守江陵,以孤军迎战曹军。幸运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得胜利,使得曹操无力继续南下,而荆州最终落入了仁义兼顾的刘备用掌握。
这次经历对他而言确实幸运,让他避免了在仁义与地盘之间做出痛苦抉择,同时也兑现了对故友恩情,实现了双赢局面。
然而,当攻取益州的问题摆在眼前时,又一次考验着他的决断能力。益州牧主宰者——热情好客、礼数周到的刘璋,对初来乍到的刘备给予了极高规格接待。
这份诚意令包括士兵在内的一众随从都感到举棋不定,不愿轻易翻脸。但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重要人物挺身而出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张松。
张松原本是效忠于益州牧主宰者——热情好客、礼数周到的手下之一,他早年奉命出川邀请过这位未来的大英雄—— 刘备,而如今,他将成为促成历史转折的重要推手。
张松对刘备颇有好感,曾建议刘备通过武力夺取益州。然而,刘备并未采纳这一提议。
起初,这件事似乎就此作罢,两人都不再提及。直到刘备在益州驻扎数月后,事情败露。刘璋得知张松曾劝说刘备夺取蜀地,怒不可遏,当即将张松处死。这一事件使得原本和睦的关系瞬间破裂,双方最终兵戎相见。
这场战争的结果几乎毫无悬念。常年征战沙场的刘备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刘璋,如同拎起一只小鸡般简单。
随后,刘备正式宣布占领益州,自封为益州牧。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终于迎来了稳固的根据地。
此时,占据益州,加上荆州五郡,兵强马壮的刘备终于具备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因此,在建安二十三年,他正式发动汉中之战,将三国局势推向最高潮。
在汉中之战中,老将黄忠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使得刘备在战争中取得绝对优势。经过一番苦战后,刘备最终赢得了汉中之战,拿下汉中三郡,并进位为汉中王。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那一年,刘备已经五十八岁。从他走出涿县讨伐黄巾至今已过去三十五年。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三次家破人亡、六次寄人篱下,其足迹遍布天下八州。
当初出仕时,各地汉室宗亲身居高位,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从任何角度来看,都轮不到他来匡扶汉室。然而三十年、四十年后,全天下唯一还打着汉室旗号的人,却只有他一个。
许多人认为他的努力毫无意义,到头来也不过成了一方割据势力,不如早日投降曹操,实现国家统一。但这种观点实在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味。从刘备的视角来看,他根本无法预见未来会发生什么。
他真心相信汉室能够延续千百代。如果说他一生效仿过谁,那大概就是汉光武帝刘秀。王莽篡汉之后,面对极度劣势,刘秀奋起反抗,将汉朝从历史车轮下硬生生拖出,并成功建立了延续195年的东汉。
或许,此时的刘备用尽全力想要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最终未能成功罢了。